第204章 乡试考题(1 / 2)

黎诉沿着指示走向自己的号舍,那是一个宽三尺、深四尺的狭小空间,左右以砖墙隔开。

内有木板两块,一为桌,一为凳,上面有黎诉手上考牌的编号,这就是他未来九天六夜的要待的地方。

卯时正,三声炮响,贡院大门缓缓闭合。

又是一声炮响,开始下发考题。

黎诉接过题纸,缓缓展开,目光迅速扫过七道经义题。

前六道皆出自四书五经,对黎诉来说没有任何难度。

看到第七道时,黎诉眉头微微一挑。

题上问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然今天下土地兼并日盛,百姓流离者众,何以解之?

这不是传统的经义题,而是关乎民生的时务策问。

乡试中出现此类题目,看来今年的主考官是有考察实学之意。

周围已响起此起彼伏的磨墨声,黎诉却岿然不动,先在心中构思了一下所有的题目的答题大纲。

快速在心中理清楚了前面六题的答题大纲,黎诉目光落在第七道题上。

无论是历史的角度,师父所言,书中记载,还是他自己所见,大夏的土地兼并问题确实是一个大的问题。

即便是富庶之地,也有农民卖儿卖女,若是遇到旱灾之类的,饥民啃树皮食观音土,更是常见之事。

土地兼并,贫富悬殊,一直是大患。

百姓手中没有土地,只能被富人驱使,甚至一年到头都在种地,却无法养活自己一家人。

土地大头都在世家贵族手中,百姓为求一口吃食,不得不被他们所驱使。

对于世家贵族来说,他们最大的财富并非是他们的钱财,而是穷人。

黎诉心想,破题当从经典入手,而后切入时弊,最后提出对策。

黎诉心念一转,《尚书》有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曰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

黎诉思索完毕,开始研墨,先从第七道题目落笔,动作行云流水。

黎诉提笔落墨,小楷在纸上工整如刻。

“臣对臣闻王者之治天下也,必以民为本。民之安否,系乎国之兴亡。今圣人在上,励精图治,而犹有土地不均之患者,岂非法久而弊生,事因而势异乎?”

破题即点明主旨,引用经典,而又直面问题。

若是一般考生,必先大量铺陈经典,不敢直指时弊。

黎诉却反其道而行,展现出不畏权贵的风骨。

黎诉虽然还没有进入官场,但他已经想清楚自己走什么之道了。

这题能出现在乡试,结合师父所言,他知道当今陛下想从科举中选拔什么样的人才。

什么党派之争?他只是陛下的忠臣!他要坚定地做实业,搞事业。

黎诉又继续落笔,“夫土地者,生民之所依也。古者井田之制,一夫百亩,所以均贫富而安天下也。从古至今屡有限田之议,然终不能行者,盖利益之根深,而变法之难成也。”

黎诉从历史角度分析土地问题的由来,指出历代改革失败的根源,言简意赅,直指要害。

写到此处,黎诉稍作停顿,思考对策,单纯恢复古制自然不可能,必须有所创新。

他想起历史上王安石的方田均税法,虽最终失败,却有可借鉴之处。

“今欲均土地,安民生,非徒复古制也,当因时制宜。臣愚以为一曰清丈田亩,使隐田无所遁形;二曰限之以制,一品官毋过千亩,庶人毋过百亩;三曰溢额者分授佃户,官给补偿;四曰兴修水利,开垦荒地,以增可耕之地……”

黎诉的对策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特别是“官给补偿”一条,考虑到了实施的可行性,非纸上谈兵之辈所能及。

最后在结尾部分写道,&nbp;“然法非难立,难在实行;令非难下,难在持久。若得清廉之吏,真心为民者任之,则不出十年,野无旷土,国无流民,仓廪实而教化可兴矣。”

黎诉既提出了解决方案,又指出了执行的关键,思路之缜密。

黎诉写完这篇毫无倦意,反而神采奕奕。

黎诉稍作休息,用了些干粮清水,便开始处理前六题。

这些题目对他而言虽然太过简单,但他并不敷衍,每一题都精心作答。

《论语》“君子喻于义”一题,他不仅阐释经义,更结合刚才的策论,论述为官者若只知求利而忘义,必导致土地兼并等社会问题,前后呼应,相得益彰。

午后未时,黎诉七题皆已答毕。

这时寻常考生此刻或才完成一半,黎诉已经在仔细检查和对自己的文章进行润色。

第二天考的是诏、表、判等应用文体。

黎诉同样应对自如,写出的诏书庄重得体,表文情真意切,判词明察秋毫。

在“拟梁太宗赐张然手诏”的题目,他模仿太宗语气惟妙惟肖,既显君臣相得之情,又有治国安邦之要,文采斐然中见深沉睿智。

第三天考经史时务策五道,题目涉及边防、漕运、科举、盐政等方方面面。

黎诉引经据典,对历朝制度得失了如指掌,提出的建议既符合圣贤之道,又切合实际。

尤其是漕运一题,他不

最新小说: 武极真魔诀 天下龙藏 饕餮食肆 剑三之末世行 睡了全球首富,他居然是初哥! 四时鲜 女承母业,我在豪门当保姆 末世海上求生,在灯塔建造度假村 捡来的锦鲤崽崽被军区大佬们团宠 穿成女配挺孕肚,共感大佬被娇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