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教授诚恳地说,“而我们的学生缺乏的正是这种一线接触。“
林晓雯眼睛一亮:“我们正好缺专业法律支持!“
两方一拍即合。很快,每周三下午,都会有法律系的学生来互助社值班,提供专业咨询;而互助社的成员则受邀去大学分享案例,帮助教学。
合作带来的变化是显著的。有了专业支持,互助社处理复杂案件的能力大大提升;而大学生们也从工友们的真实故事中,理解了法律的现实意义。
“这是我上过最生动的一课。“一个戴眼镜的女生在实习日记中写道,“以前书本上的法条是冰冷的,现在我知道了,它关系着一个个真实的人生。“
秋天来临的时候,互助社搬进了更大的办公室。新办公室位于工业区服务中心,租金优惠,还有专门的咨询室和培训教室。
挂牌仪式上,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客人:劳动局的刘监察员、曾经报道过他们的记者、合作企业的HR、甚至还有两位****。
“你们的工作非常有意义。“一位****握着杨志强的手说,“我会在下次会议上提出加强劳务派遣监管的议案。“
仪式结束后,杨志强站在新办公室的窗前,望着楼下熙熙攘攘的工业区。一年前,他还是个被不公待遇压得喘不过气的普通工人;如今,他站在这里,成为了照亮他人的一束光。
“想什么呢?“林晓雯走过来,递给他一杯热茶。
杨志强笑了笑:“我在想,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老赵不知何时站在了他们身后:“两个小崽子,别想一口吃成胖子。“他嘴上这么说,眼里却满是骄傲,“慢慢来,日子长着呢。“
是啊,日子还长。劳动权益保护这条路,他们才刚起步。前方或许还有更多挑战,更多不公,但只要薪火不灭,终能照亮更多黑暗的角落。
窗外,秋日的阳光洒在工业区的每一个角落。流水线上,机器依旧轰鸣;车间里,工人们依旧忙碌。但有些东西已经悄然改变——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自己的权利,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劳动合规,越来越多的“杨志强“正在鼓起勇气,为自己、为他人发声。
这星星之火,终将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