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池小说 > 历史军事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 第297章:昭告天下, 罢黜太子

第297章:昭告天下, 罢黜太子(2 / 3)

天下表率,若对这等大逆不道之事视而不见,如何让天下人信服?”

到了这份上,对于李世民来说,只有两个选择。

要么直接传位给太子,自己去当太上皇。

要么就是废太子。

没有第三个选择了。

话到了这里,群臣也没什么好说的。

终归大家都是说了劝谏的话,既然陛下坚持,那就只能是废了。

见到这等情况,褚遂良开口了。

先是恭敬地行了一礼,然后说道:“陛下,太子之位关乎国本,若要废立,必须名正言顺。”

“臣建议先列举太子罪行,昭告天下,让百姓和群臣都明白陛下此举乃不得已而为之。”

“但臣也担忧,此举会让百姓对陛下的决策产生误解,毕竟太子殿下的功绩深入人心。”

“百姓或许只看到太子的功劳,而难以理解陛下的苦衷,这中间的权衡,还需陛下思量。”

“臣建议在昭告天下时,着重强调陛下对太子的期望与过往的宽容,以及此次废立是为了大唐的长治久安,如此或能减少百姓的误解。”

褚遂良顺着陛下的话,等于直接就一锤定音了。

其他大臣也都默然不语。

就如今的形式来看,废太子已成定局。

李世民微微点头:“褚公所言有理。可即便如此,废太子之后,谁来担此重任?”

此言一出,殿内众人面面相觑,一时无人敢言。

毕竟立储之事,稍有不慎便会卷入无尽的政治漩涡。

良久,长孙无忌斟酌着说道:“陛下,臣以为晋王李治仁孝恭俭,宽和善良。他性情温和,待人诚恳,平日里对陛下和诸位大臣恭敬有加,从未有过僭越之举。”

“由晋王来继承大统,定能以仁治国,保我大唐社稷安稳,百姓安居乐业。”

“晋王常伴陛下左右,深受陛下教诲,必能将陛下的治国理念发扬光大。且晋王行事稳重,在朝中也无过多的党羽纷争,不会引发朝堂势力的剧烈变动。”

其实李治找长孙冲的事情,长孙冲这边还没来得及跟父亲说,长孙无忌就已经来参与君臣议事了。

但就跟武曌猜测的那样,长孙无忌对于新太子的人选,根本没有选择,不管从哪个方面综合考虑,都不可能去支持魏王,只能是支持晋王。

况且晋王李治性格宽厚,易于掌控,背后的势力也相对单纯,立他为太子,自己作为皇亲国戚,在朝中的地位也能得以稳固。

听到长孙无忌这么说,原本作为魏王阵营的房玄龄,却在这个时候,突然就沉默了。

跟随了陛下这么多年,房玄龄很清楚,陛下可不是真的想在这个时候立即选出新的太子来。

表态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立储之事关乎国家根本,牵一发而动全身。

如今朝堂局势波谲云诡,各方势力暗流涌动,贸然表态支持魏王,不仅可能引发其他势力的强烈反弹,还可能让自己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且此刻的每一句话都可能成为日后的把柄,稍有不慎,便会让自己和家族陷入危险的境地。

只是褚遂良急了,赶忙上前道:“陛下,臣以为魏王李泰聪慧过人,勤奋好学,对经史子集、治国之道都有深刻的见解。”

“魏王平日里广交贤才,礼贤下士,身边汇聚了不少有识之士。若立魏王为太子,凭借其的才学和抱负,定能将我大唐治理得更加繁荣昌盛。”

“魏王对朝政的见解独到,常能提出新颖的治国之策,实乃太子的不二人选。”

“魏王在文学、政务上都展现出卓越的才能,他主持编撰的《括地志》,对大唐的疆域治理和文化传承都有着深远的意义,由魏王继承大统,定能开创大唐的新局面。”

李世民听后,并未立刻表态,而是陷入了沉思。

目光在众人脸上一一扫过,试图从他们的表情中探寻更多的深意。

而后缓缓坐下,手指轻轻敲击着扶手,发出有节奏的声响,每一下都仿佛敲在众人的心上。

魏征适时站了出来。

虽说陛下要废太子,可他觉得太子那边,还是有希望的。

如果直接立了新太子,可就一点余地都没了。

于是再次进言道:“陛下,立储乃国之大事,关乎社稷兴衰,民心向背。无论是晋王还是魏王,都应从长计议,不可仅凭一时之言仓促决定。”

“当务之急,是先稳定朝堂局势,安抚民心,再徐徐图之。如今朝堂人心惶惶,百姓也因太子之事议论纷纷,此时若急于立储,恐会引发更大的混乱。”

李世民微微颔首,面色稍缓:“朕心意已决,太子抗旨不遵,拥兵自重,意图谋反,罪无可恕,明日昭告天下,废黜其太子之位,贬为庶人。”

“并且,朕决定着手准备攻打洛阳,彻底平息这场叛乱!”

“至于新太子的人选,朕暂不考虑。待朝堂局势稳定,朕自会做出决断。”

众人闻言,皆面露惊色。

长孙无忌急忙出列道:“陛下,万万不可啊!”

“洛阳城高墙厚,更何况太子手有霹雳火,攻打洛阳必定伤亡

最新小说: 谍战:红色掌柜 家里穷得叮当响,爹娘要供读书郎 人在大唐,父慈子孝 [综英美]一发十连,五蝠临门 乱世发家日常 雄主之神话刘秀 映月宫 赘婿 你有白孔雀吗 [综英美]小丑养崽,没逝,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