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池小说 > 其他类型 > 我的姑母是马皇后 > 第16章 只手挽天倾

第16章 只手挽天倾(1 / 4)

华夏自古以来就喜欢记录历史,但古人并不善于解读历史。

古人记录历史的原因很复杂,但其中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记录历代为政得失,为后来的君主提供参考。

他们解读历史的方法也浮于表面,只看某个人、某件事情、某条政策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从中吸取一些教训。

很少有人能将某一类事件串联在一起,进行系统性梳理和解读,然后解决一整个系列的问题。

但在马钰的上辈子,串联历史同类型事件,已经是研究历史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但凡对历史稍微有点研究的,都喜欢从某一类事件入手,串联上下五千年进行解读。

否则你的研究成果就很难被大家认可。

即便是历史爱好者和人吹牛,也会习惯性的这么做。

如果你不会串联历史同类型事件,在网上水论坛都会被大家嫌弃。

这就是作为穿越者马钰最大的优势。

对古人来说,这简直就是降维打击。

他之前的种种算计,种种布局,其实都只有一个目的。

把这次论道,从对管荀思想的争辩,转到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上来。

然后用更加先进的历史解读手段,吊打宋濂。

宋濂就这样被他牵着鼻子,走进了他预设的阵地。

倒不是宋濂蠢,这完全是认知上的碾压,他根本就想不到对方会从哪里发起进攻。

而且他对自己的学识也有着足够的自信。

他知道马钰或许有着独特的传承,但其年龄太小了,又能掌握多深呢?

他不相信自己会应付不了。

所以当他察觉到马钰是有备而来的时候,并没有直接反击,而是顺着对方的引导往下走。

他倒想看看,马钰能有什么独特的见解。

马钰并不知道这些,但并不影响他的计划。

当他说出‘管子可与召公并肩’的时候,朱标、朱樉乃至马皇后都露出茫然之色。

召公是谁?

倒也不怪他们孤陋寡闻,就算前世信息大爆炸时代,知道召公的人都不多。

大家更习惯于将目光放在周公身上。

事实上,如果没有召公,周公还能不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都尚未可知。

西周刚建立不久周武王就驾崩了,连最基本的礼法制度都没有制定。

留下年幼的周成王继位,并让周公摄政。

周公面临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烂摊子,可想而知。

正所谓主少国疑,马上就有人质疑周公想要自己当天子,并以此为借口发动叛乱。

领头的不是别人,正是周公的三个亲兄弟,管叔、蔡叔、霍叔。

这次事件史称三监之乱,也有人称之为周公二次灭商。

实际上,发动三监之乱的并不只有三家势力,还有商王后裔武庚。

管叔、蔡叔、霍叔他们三个的封国,就在武庚的封国旁边。

周武王将他们封在这里,是让他们监视武庚,以防其作乱的。

这也是为何他们三家被称为三监的原因。

只是可惜,这三个人反过来被武庚给蛊惑了,一起发动政变要夺权。

武庚也号召忠于殷商的藩属国,一起站出来作乱。

所以三监之乱表面看是周王室内讧,实则也是殷商残余势力的反扑。

这也是为何,这次事件会被称为周公二次灭商的原因。

三监之乱的发生,让刚刚建立的西周摇摇欲坠。

光靠周公一个人,是无法应对这个局面的。

他需要盟友。

军事方面的盟友就是姜子牙,他带领齐**队,和周公一起讨伐作乱的三监以及殷商残余势力。

姜子牙在军队中的地位有多高就不用提了。

有了他的支持,周公才轻易就掌握了兵权,最终完成了军事上的胜利。

但周公出去打仗,就需要有个人留在京畿看家。

这个人就是周召公。

他可以说是周公最重要的内政盟友,没有之一。

他留在京畿辅佐周成王稳定朝局,又为大军筹措军需物资。

让周公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全力镇压叛乱。

二次灭商成功之后,周公重新分封了诸侯国,将商王后裔改封到了齐鲁两国的旁边。

也就是宋国。

稳定局势之后,就该制定礼法了。

大家都知道周公定周礼,确立了影响华夏几千年的礼法制度。

却很少有人知道,召公也是重要的参与者。

后来周公去世,召公继续推行他制定的礼法制度。

众所周知,制定礼法制度不容易,推行更难。

如果强行推行,大一统王朝都有可能被反扑亡国,更何况是西周那样的分封制时期。

最好的办法就是潜移默化的影响诸侯国,让他们向周王室看齐,这就需要很长的时间去执行。

而召公还有个特点,那就是长寿。

史料记载他活了**十还是一百岁来着,马钰有些记不清了。

这个年龄即便是在二十一世纪都是高寿了,更何况是西

最新小说: 九零:全家白眼狼,真千金重生,不原谅 余温 溺茉[破镜重圆] COS富江后在横滨苟命 诱她入笼 [封神]你们怎么都不是人啊 清枝 夏油教主想被姐姐救赎 心机反派又在哄我做任务 公路求生,从破旧三轮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