嗤!嗤!
黄梓涛卖力的打着气。
随着他的按压,猪腹很快就被打得鼓涨了起来。
“还是现代科技好哇!”
他拍了拍鼓涨的猪肚皮,很是满意。
夏宇在一旁开玩笑:“你将来有机会穿越了,可以带个打气筒,表演吹猪,也能混个好汉当当。”“我都穿越了,就这点出息?”
从社火排练之后,黄梓涛就已经和夏宇平辈而论了。
他的理由很充分:“你是坐忘道老大,我是袄景教老大,职称都是一样的。”
他们说笑间,李启文已经把一旁大锅上的锅盖拿开了。
大锅里烧着开水,他用水瓢舀起后,就往肥猪身上泼去。
两边帮忙的男人们,纷纷趁热用刮刀刮着猪毛,没一会儿就把肥猪刮成了白花花的光猪。
他用细长的薄刀在肥猪后蹄脚踝处割开两个口子,用铁钩穿在里面,就让众人帮忙,把肥猪挂了起来。从粪门下方下刀,他手起刀落,猪腹就被他剖开了,只剩下了腹腔一层薄薄的内膜。
直接将内膜撕开,身后的木森就上前来,把猪内脏扯了出来,放进了大盆里。
把上下两端的粪门和气管切断后,木森就和帮手端着盆,去到一旁清洗猪杂。
猪下水被掏出来后,肥猪就算是被屠宰好了。
但要做庖汤,这头猪还要进一步分割。
先把猪头砍了下来,他交给了社火队成员,拿去清洗。
随后又从屁股上下刀,切下了一刀坐臀。
庖汤要用的原料,主要就是这些了。
换成切割小刀,他将猪板油切开,扯了下来,交给帮厨的妇女拿去炼油。
另外的猪蹄,肘子,棒骨,龙骨,通排,五花肉,他都一一分割好,放在了案板上。
这些好肉是庖汤宴的主菜用料,要做成不同的菜品。
帮工那边已经将猪头燎好了毛,擦洗干净了。
猪心和肝肺也洗好,拎了过来,一起放进了大铁锅里焯水。
随后,他就把猪杂切块,和猪头,坐臀一起放进了锅中,加水炖煮了起来。
夏宇在一旁看着,开口提醒:“不放点五花肉吗?”
李启文知道他问这话的意思。
京城地区做这种大锅猪肉,都是从东北地区流传过来的,往往会加酸菜和五花肉,煮成白肉来吃。于是,他指着锅里的猪头解释:“庖汤用的都是边角料,一般是不放净肉的。”
“哦,好肉要做其他菜对吧?”
夏宇以为自己猜到了原因。
“不是,是因为习俗。”
李启文拿着大勺,不停的撇着锅中的浮沫:“这种庖汤,其实是从两湖两广一带流传过来的。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的时期,川省地区经过战乱,人口大量减少。
所以朝廷就安排各级官府,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各省人迁徙去川省一带。
其中湖广行省迁徙的人口最多,所以那两次人口大迁徙,叫做湖广填四川。
不过迁徙人口里不光有湖广省人,也有其他省份的人。
迁徙落脚的地方,也不光有川省,陕南一带也有迁徙来的移民。
当时是有两条线,一条过镇巴去了川省,一条是顺汉江而上,来到我们这一片。”
说着,他拿过了一个黑漆漆的硬圆球:“这个叫血豆腐,其实就是湘省的猪血粑粑,做法都是一样的。还有这些腊肉,腊肠,豆豉,也都是粤省传到川省,再传过来的做法。”
林小婉举着手机,在一旁拍摄着。
直播间里,不少观众都在发着问号。
¥????
“真的假的?我第一次听说腊肠腊肉是粤省传到我们川省的。”
“我听老辈子人说过,好像我村里好多人家都是从鄂省过来的。”
镜头前,李启文也提起:“我们村里当年有不少人就是从粤省和闽省迁徙过来的,因为当时李姓最多,所以才叫李家庄的。”
夏宇闻言啊了声:“原来不是因为你家祖上姓李吗?”
“我家是后迁过来的,不过按照族谱数,村里好几家李姓和我家祖上还是多少有点关系的。”李启文撇好了浮沫,把锅盖盖上,开始小火炖煮。
“但凡是迁徙人口聚居的地方,都会吃这种庖汤。
据说这是上路前要吃的壮行饭,还是戚继光发明的。”
“还有这种说法?”
夏宇对这种故事很感兴趣:“戚继光不是闽省人吗?”
“他是鲁省人,祖籍皖省,后来调去了浙省抗倭,后来又调去了闽省,当了闽省总兵。
之后他还在北方镇守了十几年,张居正病逝以后,他又调去粤省了。”
李启文俯身调了下灶台下的火:“据说当时很多老百姓因为感恩戚继光率军抗倭,每次开战前都会自发的组织劳军,往军中送猪送羊,担壶提浆。
但戚继光知道老百姓连年被倭寇骚扰,本就没什么银粮,送来的猪羊都是勒紧裤腰带省下来的。他不忍心吃老百姓的口粮,所以就只用猪头,猪杂,和猪屁股上的一刀肉来做成庖汤,让军士们吃庖汤,把好肉都做成菜,请来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