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印刷千字文!(1 / 3)

忙完的李泰,听到孙思邈上课,特地跑去听了一下。

听完之后大为震撼!

孙思邈把常见常用的药材,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教给了小孩子。

包括常见病情处理法子这些也有,头疼脑热,肚子不舒服这些,基本上都有。

“没想到还能如此,老先生这个好. .”李泰说道。

“阿兄,你有什么想法?”旁边的豫章公主问道。

“这种教学模式,应该让更多人知道,最好是请老先生,写书,然后用小郎君的印刷术印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

“这种事情老先生应该是很乐意的,就是不知道老先生有没有空。”李丽质也觉得不错。

“晚上找时间问问吧!”

晚上吃完饭,李泰跑去孙思邈的房间。

“老先生,有事情想和你商量一下。”

“四郎,你说就行!”

听完李泰的话,孙思邈点点头,“想法不错,老头子尽可能准备,可能得慢一些”

“多谢老先生,慢也无妨。”孙思邈能答应,李泰就很满意了。

孙思邈的事情确实很多,其他人也发现了。

每天捣鼓药材这些都是抽空做的,其他事情很多。

除了诊治看病,和病人聊天,其他时间很难看到孙思邈闲着,他总是有做不完的事情。

事情多,但是还很自律,心态也很好,一直都是乐呵呵的。

按照之前几人定好的,印刷术也开始了。

天刚蒙蒙亮,印刷工坊的院子里就飘起了木屑,十几块梨木板并排架在木架上,是前几日选好的料,去皮后又用细砂纸磨了三遍,此刻摸起来光滑得像婴儿的掌心。

王慎领着三个村民工匠站在旁侧,手里攥着刻刀,眼神里带着几分紧张。

李泰则捧着一卷手抄《千字文》,指尖按在“天地玄黄”四个字上,正逐句核对写在麻纸上的反字样稿“小郎君,你看这字的大小如何?”李泰见萧然和李丽质走过来,举起样稿递过去,“我按孩童能看清的尺寸写的反字,若是再大些,一块板怕是印不下两句。”

萧然接过样稿,对着光看了看一反写的楷书笔画规整,比寻常抄本的字大了近一倍,点头道:“刚好,娃们认起来不费眼,刻的时候让工匠把笔画刻深些,免得刷墨时晕开。”

现在工艺不成熟,大一点就大一点,以后再改小。

现在属于是摸索阶段。

王慎立刻凑过来,把样稿铺在木板上,用细针沿着字迹扎出浅浅的印子:“按小郎君说的,先扎印再刻,保准不会走形。”

工匠们握着刻刀,先沿着针印刻出轮廓,刀刃划过木板的声音“沙沙”响,刚开始还有人刻崩了笔画,李泰蹲在旁边,手把手教他调整刻刀角度:“刻横画要平,入刀时轻些,到末尾再稍用力,别着急。”没半晌,孙思邈和张明德也拄着拐杖来了,张明德眯着眼瞅着工匠刻反字,忍不住问:“四郎,这字反着刻,印出来能正吗?”

孙思邈在旁笑着接话:“跟盖印一个理,你看官府的印玺,刻的也是反字,盖在纸上不就正了?”张明德恍然大悟,凑得更近了些,拐杖尖轻轻点着木板:“这般神奇,比手抄快多了。”

等第一块刻着“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木板完工,李泰亲自拿过细毛刷,蘸了调好的墨,掺了少量胶,比之前试的更稠些,均匀地刷在木板上,再取一张麻纸覆上去,用干净的棕刷轻轻按压。揭下来时,纸上的字虽不算特别鲜亮,却笔画清晰,没有半点晕墨。

“成了!”王慎忍不住喊出声,工匠们也松了口气,脸上露出笑来。

接下来几日,工坊里越发热闹:有人专门打磨木板,有人跟着李泰写反字样稿,有人负责雕刻,还有人提前裁好麻纸、调好油墨。

李泰每天都守在工坊,逐块检查刻好的木板,发现有刻错的字,就让工匠小心挖补,再重新刻字。王慎则盯着进度,确保每天能刻好两三块版,赶上计划。

萧然和李丽质偶尔过来,要么帮着整理刻好的木板,要么给工匠们递碗热水,看他们熟练起来,也跟着放心。

约莫过了十日,《千字文》的三十多块版子总算全刻完了。

批量印刷那天,工坊里挤满了人一一李泰站在最前,亲自刷第一块墨。

王慎扶着木板,不让它晃动。

两个工匠负责铺纸、按压,动作越来越熟练,没一会儿就印出一摞。

孙思邈拿起一张刚印好的《千字文》,凑到窗边光下看,笑着点头:“字清楚,纸也厚实,娃们拿在手里翻,不容易破。”

张明德摸着纸上的字,比手抄本平整多了,忍不住叹道:“往后村里娃都能有这本书,不用再抄得满手墨了。”

李泰拿起印好的本子,翻了两页,转头问萧然:“小郎君,你看这品相如何?有没有要调整的地方?”萧然接过本子,看了看字迹和墨色,道:“挺好,要是下次印,咱们可以在每句旁边加个小圆圈当停顿,娃们读起来更顺。”

王慎也跟着点头:“这个主意好,我记下来,下次印就加上。”

阳光透过工坊的窗户,落在一摞摞崭新的《

最新小说: 我的道观通历史,开局老朱来上香 法兰西之父 马皇后:重八,我后宫真没藏男人 三国:雄据江东,开局霸王之力 红楼:我能升级词条! 政哥:我家老六,咋成千古一帝了 乱世:我无限白粥,号大贤良师! 朱棣:我家老四,在搞工业革命? 状元郎 大明:一句重八,朱元璋当庭失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