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1章 礼乐崩坏,人心不古
深夜,应天皇城中灯火通明,亮如白昼。
李原名年事已高,
宫中特地准许他可在宫中乘坐轿子。
此刻,他正坐在窄小的轿子中,
随着脚步的节奏微微摇晃,眼眸微阖,心中思绪万千。
无论是今日所见的应天商行,还是可能出现的建筑商行,
都让李原名察觉到世间正发生着微妙变化。
甚至,李原名有一种奇怪感觉,
这两处商行仿佛在凭空创造钱财。
但他清楚,这些钱财绝非凭空而来,
必定有一些他尚未知晓的原因在其中起作用。
不过这并非他关注重点,
他所在意的,是天下礼乐和天下人心。
他隐隐觉得,若真如陆云逸所设想的那样,
在整个大明朝全面铺开,好处固然显而易见。
但坏处同样不可小觑,且隐匿于无形之中。
至少,对人心的影响极大!
想到这儿,一声沉重的叹息在黑暗的轿子中缓缓回荡。
李原名睁开眼睛,眼中闪过一丝无奈。
在甘薯真正推广开来之后,或许这就是一种必然结果。
以往百姓们连温饱都难以解决,心心念念的只有种地,
关注的是收成和老天爷的脸色。
但日后,大明朝的百姓都能吃饱饭,
自然就会产生其他需求,
比如多赚些钱、多吃些肉,或者获得一些精神上的满足。
李原名知道,这种情况在甘肃部署完成后必然会出现。
而且这种现象古已有之,
不说宋元,就看如今大明。
江浙地区水网密布,粮食产量颇高,
百姓一旦吃饱,就开始琢磨如何赚钱,怎样把日子过得更好。
所以如今江浙商贸发达,商贾众多。
江西、福建也是如此,
一个靠瓷器、一个靠海贸,
都是商贸发达,商贾众多之地,
在那里.商人的地位很高。
对于这种景象,李原名相信会蔓延至整个大明。
至于“向钱看”这等风气是好是坏,他难以判断。
思绪纷杂间,轿子缓缓停下,
李原名走下轿子,看着前方巍峨的武英殿,
深吸一口气,迈步走了进去。
大殿内如同白昼,凉爽宜人,只是多了一些点燃的烛火。
上首的陛下如往常一样,静静地坐在那里,看着手中奏疏,
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缓。
李原名来到殿中后,径直在大殿中央站定。
他没有出声,就这样静静地等候着。
过了将近一盏茶的时间,
笔锋在纸上摩挲的沙沙声才戛然而止,
上首的洪武皇帝朱元璋站起身来,舒展了一下筋骨,
自顾自地走向一旁的桌案坐下,同时指了指身旁的座椅:
“坐。”
“多谢陛下。”
李原名没有推辞,踱步上前坐了下来。
朱元璋递给他一盏茶,自己也拿起一杯,边喝边问:
“今日所见所闻如何?”
李原名顿了顿,沉声道:
“陛下,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啊。”
朱元璋嗤笑一声:
“朕就知道你会这么说。”
李原名面不改色,继续说道:
“陛下,若人人都一心向钱,届时天下人心浮动,祸乱丛生。”
“站着说话不腰疼,你不喜欢钱?”
“回禀陛下,臣喜欢。”李原名如实说道,接着道:
“臣自认为饱读诗书,通晓天下礼乐,活得明白。
像臣这样的人,依旧喜欢钱财,
民间百姓就更不用说了。
届时,整个天下若因钱财之事失去淳朴之风,朝廷的处境将更加艰难。”
“此事以后再说,朕只知道,堵不如疏,更不能因噎废食。”
朱元璋将杯中茶水一饮而尽,继续说道:
“大明朝廷从一无所有走到今天,
靠的就是敢打敢拼,勇于变宋元之法,
若因还未发生之事,就忽略眼前之事,那才是荒谬。
陆云逸有句话朕很喜欢,是他在国子监说的。
先解决有没有,再考虑好不好,
百姓现在都是穷鬼,想那么多作甚,有了钱再说。”
李原名微微拱手:
“陛下,臣为礼部尚书,考虑的就是这类事。”
“朕知道你的苦心,也知道你恪尽职守,朕没有怪你。”
朱元璋随即面露感慨,沉声道:
“朕当年做和尚,整日吃不饱,
脑子里想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吃饱饭。
做和尚吃不饱饭,朕就去从军,很快就吃饱饭了。
那时朕就开始有了别的想法,
先弄把好刀,再捡些碎甲拼成好甲,
到战场上杀敌立功,多赚些钱,好娶个婆娘。
就这样一步一步,
想法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