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池小说 > 历史军事 > 朱棣:我家老四,在搞工业革命? > 第40章 无处不在的技术壁垒,皇孙放学了

第40章 无处不在的技术壁垒,皇孙放学了(1 / 2)

“这玩意,真能亩产两千斤?”琼州某块不知名的田地上,永乐大帝朱棣蹲在田地里面,手上轻轻抚摸着玉米的幼苗。

不只是他,此时杨荣、张辅、侯显等人也在田地里面四处看来看去。

他们并不知道刚才前车里面发生了什么,只知道车马一直行进了一个多时辰,说好要看庄稼也没看,于谦直接下令返程。

结果返程了不一会儿,朱棣就叫停了车马,叫他们下车看庄稼,并宣称这庄稼亩产能达到两千斤!两千斤是什么概念?现在大明田地平均产值的七八倍甚至十倍!大明粮食基地广东田亩平均收入的三倍!

若不是说出这话的是朱棣,他们铁定是要怀疑这是什么不太好笑的笑话了!

要是世间真有这种粮食,那大明还需要像现在这样苦兮兮的过日子?

不过在众人的激动之中,于谦还是那般淡定,想要给朱棣解释,却又不知如何开口。

朱棣见状,心知方才的事情不好解释,索性蹲着道:“无妨,之前唤什么,现在便唤什么!”这话显然是在告诉于谦依旧装作不知,不用暴露已经知道了他身份的事情。

于谦会意,便对众人解释道:“贵人所言不差,此物产量确实能到两千斤!”

“不过,这也是平均数据,实则此物产量并不一定,就如大明朝南北土地产量不均一般,此物在不同的地方产量亦是不同。”

“比如南方崖州,灌溉得力,气候炎热,此物便能达到两千五百斤以上,一年可得三熟。”“至于琼山县比之南方气候稍逊,年景好似亩产两千多,年景差些亩产也就一千七八百斤,综合来算,方说此物亩产两千斤!”

终究是为了不欺君,故而他说出了详细数据,可他这话不说还好,一说朱棣等人便更是心惊了。丰年自不用说,连灾年都能都有一千七八百斤,这种产量已经不只是恐怖可以形容了,简直就是灾荒地区的救星!

“此物能否移栽大明境内?”朱棣正在思考时,杨荣这个大学士已经迫不及待的发问了。

没什么,穷啊!大明朝现在是真的穷啊!你当杨荣不知道民间有那么多流民?

可知道他也没办法,全国耕地和粮食就那么多,虽说现在人口不及宋元之时,可土地兼并并没有任何缓解。

每年国家都需要消耗那么多钱,更别说还有大量的天灾人祸,都需要花费大量粮食去解决。如果真有那么多高产粮食的话,杨荣绝对会给朱棣上书要求赈灾维持稳的。

恰恰就是因为没那么多粮食,他们又不能违背君父的意愿,只能苦一苦百姓而已。

故此时见得玉米如此高产,第一个想要全国推广的人,不是朱棣,而是杨荣!

但他一问话,于谦便摇了摇头道:“要移栽当然是可以的,但就怕移栽之后,便没有如此高产了!”“这是何故啊?”朱棣站起了身来,一脸疑惑道:“难不成此物只能在琼州种植不成?”

“非也!”于谦对众人道:“此物完全可以在大明境内种植,不仅耐旱,而且耐寒,无论是山地还是沟壑都能种植!”

“可要移栽的同时保持产量,却并没有那么简单,以往不是没有商人将此物带到北方种植。”“但此物到了北方之后,产量便下降了七成,亩产最多也不过五六百斤,和稻米实则相差不大。”“而玉米又是自外地传入,口感不如稻米和小麦,故而百姓大多愿意播种稻米,而不愿种植玉米!”“至于原因,在下分析过,总体便是三个方面,一则是选种问题,因是玉米种植在我琼州并非一蹴而就。”

“就和辣椒一般,玉米初时被琼王所获时,只有少量植株,是经过了长时间选育良种,方才推广种植。“据说彼时玉米刚刚种植时,亩产也仅有七八百斤,经过选育了合适本地的品种,方才增产至千斤左右。”

“古人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移栽玉米也是此理,琼州玉米乃是琼州特有,未必能适应北方天气。”

“故要移栽,必须先选种,不断选择优良品种适应当地天气,方才能让此物产量增加。”

“至于其二,便是种植技术!诸位可别小看这个玉米,这是经过我琼州农学院多年培育而成。”“在这过程中,农学院用了数年时间仔细研究了玉米的种植技巧,何时播种,何时采收,种子之间间隔多少,如何改良土壤,这些都有讲究!”

“似这等技术未经传播,农民虽得其种,不得其法,自然无法将至增产到琼州这般丰产。”“而这其三,则是化肥的效用!化肥目前只有琼州有产,此物可为作物增产三成有余!”

“这化肥虽然不贵,但消耗量却大,若是运到北方,运输费用必然不低,百姓难以承受,自也不可能购买。”

“有此三点,这玉米虽可移栽,但恐怕也难如诸位所想那般,为大明增产多少!”

听着于谦的话语,朱棣和杨荣不由对视了一眼,眼中都有些无奈之色,他们并没有种过地,不知道这里面学问竞然这么多。

选种倒还简单,可以先种育种田,从中挑选最佳的种子;种植技巧也还行,不会可以学嘛!唯有这化肥令人头疼,虽然这东西能让作物增产三成,可问题只有

最新小说: 乱世:我无限白粥,号大贤良师! 三国:雄据江东,开局霸王之力 红楼:我能升级词条! 朱棣:我家老四,在搞工业革命? 马皇后:重八,我后宫真没藏男人 状元郎 大明:一句重八,朱元璋当庭失态 亮剑:从俞家岭开始 法兰西之父 李二:我家老二,学我玄武门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