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自己县尊那雄心勃勃的招人大计,下面坐着的李通不由目瞪口呆。
“这……”
李通结结巴巴的说道:“县尊,我等去别县招揽流民,等这些县的县令赴任,知晓情况,定会不满的。
届时发文问责,甚至向府尹告状,我等怕吃罪不起。”
很显然,保守的李通,有些接受不了陆云这种大胆的想法。
陆云冷哼道:“什么问责?这些人自己不招抚治下百姓,本官帮他们看管,免得流民聚集,闹出乱子,这难道是错的吗?
况且招拢流民之事,他们说是就是了吗?
只要我等不承认,你行事小心些,谁知道是我们干的。”
通过先前李通所说,陆云对于周边的情况,已经有了清晰的了解。
在九真郡南方府县,基本没有什么有底蕴的大族,地方乡绅力量薄弱。
如今经过战乱摧残,更是不剩多少。
同时各地县衙此前多被蛮夷攻破,有些县城甚至连一个官员都没有,只剩一两个有名望的乡绅在主持事务。
周边各县对于治下百姓的掌控,下降到了最为薄弱的极点。
一些人口较少的县,方圆百里之地,可能就只剩下两三千人了。
人烟如此稀少,走上十数里地,都见不到一个活人。
居风县这边都有三千人的户口黑洞,无法掌握底下百姓的详细数目,其它县就更别说了。
这种情况之下,陆云派人到附近各县,趁机偷偷招揽一些散落在乡野的百姓,把他们带回居风县。
可能整个事情做完,这些县城都不会发觉。
整个过程只要足够快,再小心隐蔽些,极大概率不会被发现。
而只要能把人口带回来,哪怕只带回一千、几百,对于如今百废待兴的居风县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
甚至退一步讲,就算被别人发现了,又能如何?
如果说,原本在京师的时候,陆云还想过,要与那些同科守望互助,携手并进的话。
现在到了九真郡,了解了这边情况后,陆云便再也没有这个念头了。
就他周边这些邻居的情况,一个县只剩下两三千、四五千人口,连维持一座县城的运转都做不到,更别说有余力帮助他人了。
这样的盟友,有什么价值?
与其交好,还不如趁着对方没反应过来前,先把人口捞足了,让自己渡过难关。
至于说这些县令跑去告状?
一边是连县城都弄不明白的主官,只知道告状。
一个是迅速恢复了本县元气,功绩卓著的能吏。
换做你是上官,你会喜欢哪个?
大家都是为了搏个出身,跑来这边为官的寒素士子。
不拼背景的情况下,陆云根本不怕跟人打官司。
看着县尊滔滔不绝地讲着自己的道理,李通听了之后,原本反对的念头不由有些动摇。
最后在听到陆云那句:“此事若办的好的话,李典吏功勋卓著,可为首功。我可做主,向上官请功,本县正好缺了一个主簿,我看李典吏就很合适。”
典吏只是从九品,主簿为正九品。
以当前九真郡缺少大量官员的情况,只要陆云愿意推荐,那么本就是官员的李通,必能向上升个一级。
听到自己能升官,李通瞬间动力十足,当即保证道:“县尊放心,有下官在,定为本县招抚足够流民。”
“那便辛苦李典吏了。”
陆云见此,不由笑着鼓励。
然后他便从县衙账上,拨付了一千两银子,以及五百石粮,作为此次招揽流民的开支。
带着县令给的条子,李通去到库房,领着钱粮就开始干劲满满的办事去了。
陆云这边,确定了招抚流民这条主要政策之后,又继续研究起了其它振兴县城的方略。
首先是朝廷这边的政策。
朝堂诸公考虑到今年九真郡刚刚平息战乱,民生百废待兴,所以特地下诏,免去全郡一年赋税。
也就是说,今年九真郡不用向上交钱了。
陆云县城这边的收入,都可以拿来发展地方。
不过说是免去赋税,可压力依旧不小。
如今已是六月,正是夏收之际,可通过刚刚李通所说,县中复耕的田地,仅有三万余亩。
这点田,也就收个五万余石粮,堪堪够全县百姓的口粮罢了。
此时陆云准备招揽流民,等大量外地移民到来,本地的粮食肯定是不够吃的,这就需要向外购粮了。
可一看县衙钱粮,账面上,就只有粮三千石,银二千五百两。
这些钱粮,都是年初收复县城后,朝廷那边下发的赈灾款。
刚才为了招揽流民,又拨了些给李通,剩下的就更少了。
“现有的粮食,肯定是养不活这么多流民,更养不活我手底下的军队。如果不想陷入饥荒的话,肯定是需要向外买粮了。”
清点了这笔账后,陆云接受了这个噩耗。
只是想要买粮,却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如今九真郡内,刚刚结束战乱,又要养着南征大军,粮食自己都不够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