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和扶苏一样,以为‘仁政’能够解决大秦的问题?”
听到这里。
嬴政已经不想听下去了,怎么自己的儿子,一个个都被儒家忽悠了呢?
“父皇,您这就错了。”
见此情形,赢辰继续开口而道,“儿臣并不以为,长兄所言的‘仁政’能够解决的了如今大秦的问题。”
“等等,六弟。”
还以为赢辰在站自己这边的,扶苏的脸上带着一丝困惑,“你为何认为,儒家的‘仁政’无法解决大秦的问题呢?”
治学儒家,扶苏对于儒学自然是相当尊崇的。
所以对于赢辰的态度,扶苏的表情不免多了几分的不满。
“长兄,我能够问一句,您口中的‘仁政’又是什么呢?”
扶苏微微一怔,眼神带着一丝诧异和不悦。
不过,还是耐着性子给赢辰解答,语气显得不急不慢。
“仁政,敬民,养民,教民也。”
“以德化人,以礼制心,以恩服众。”
“使百姓知廉耻而自律,知父子亲和,知上下而不乱。”
说到此处,扶苏看向赢辰的目光,多了几分属于他的固执。
“仁者,利于民也,天下归心,何愁大秦不固。”
扶苏的话语落下,文武百官深色微动,而淳于越等儒家博士,面色更是激动。
长公子的‘儒家仁政’一说,可以说说到他们心坎里了。
在他们眼中,如今的大秦,需要的就是这一套,才能让大秦长治久安。
不过,闻言的赢辰只是轻轻摇了摇头。
“长兄说的很好,但是你没有考虑好大秦的实际。”
“而且‘仁政’能够实现,那么孔夫子周游天下,为何自大秦统一六国结束,都没有国家使用过儒家学说。”
“长兄,可有仔细研究其中含义?”
扶苏面色不悦,刚想开口反驳,但很快就被赢辰打断。
“治大国如同烹小鲜,长兄你的理解,在我看来过于浅薄了。”
他说着,看向了眼前的扶苏,“就以儒家的‘德’来说,以周天子为例,曾经的周天子理应有‘德’。”
“那么,他们为何不能号令天下诸侯?反而是我大秦,取得儒家的天下,长兄想过吗?”
‘天子,惟有德者居之’,这句话是儒家的言论。
现如今,可没有‘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这句话,因为这样会把天子的神圣性拉下。
赢辰的视线,因此落在了扶苏那张略显迷惘的脸上。
“长兄,我再问你,昔日商汤伐夏,周武伐商,靠的仅仅是他们的‘德’吗?”
“倘若真是品行崇高,便能令那夏桀商纣羞愧难当,主动让出王位,那为何还要兴兵讨伐,血流漂橹?”
“为何周文王在世时,已是天下三分有其二,德行更是被后世儒家奉为圭臬,却也未曾取商而代之?”
“为什么?!”
一连串的质问,如同疾风骤雨,劈头盖脸地砸了下来!
扶苏的脸色,瞬间由不悦转为苍白。
是啊……为什么?
这些他奉为真理的圣人故事,为何在此刻被赢辰这么一问,竟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那些儒家博士们,如淳于越之流,更是个个面红耳赤。
他们想要反驳,却发现赢辰问的每一个问题,都直指核心,根本无从辩驳。
龙椅之上的嬴政,眼眸中闪过了一丝前所未有的精光!
他原以为,这第六子只是不赞同扶苏,却没想到,他的见解,竟深刻到了如此地步!
看着已经彻底陷入自我怀疑的扶苏,赢辰缓缓地摇了摇头,语气也缓和了下来。
“长兄,这并非‘仁政’错了,而是你要搞明白‘仁’和‘德’背后的东西。”
看着扶苏的表情,赢辰随即开口而道,“儒家有两套体系,一套是‘礼’,用来明确尊卑;另一套便是‘德’,用以确立人心,凝聚认同。”
“但这两套体系,依靠的是什么?可不是空口白话的道理,而是周天子手中曾经能够横扫天下,让诸侯颤抖的——宗周六师。”
宗周六师。
历史记载本身是很少的,而宗周六师作为天子的常备军,有着维持周朝社稷的关键作用。
如果没有宗周六师的存在,那么周天子的权威还剩下多少呢?
此刻。
赢辰的声音,再次从大殿中回响。
“周公制礼作乐,确立了周朝的严格等级,周天子有‘德’能够让天下诸侯心悦臣服,便是依靠宗周六师。”
“若是没有了宗周六师的威慑,所谓的‘礼乐’,不过就是一张废纸!”
“这便是德,但不是虚无缥缈的德,而是以赫赫军威作为支撑的,有力之德!”
说罢,赢辰猛地转身,对着嬴政深深一拜,声音变得更加激昂。
“我大秦锐士,横扫六合,并吞八荒,父皇能成为天下共主,同样也不是偶然!”
“我大秦孝公以来,历代先君励精图治,无数文臣武将抛头颅洒热血,更有老秦人前仆后继,才能清扫了寰宇,让大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