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启六年春分,苏州城的桃花开得泼泼洒洒,把护城河畔染成一片绯红。苏微站在新铺的青石板路上,看着伙计们将“砚微染坊”的匾额挂上门框。匾额是李木匠亲手刻的,“砚”字稍显拙朴,是沈砚用左手扶着他的手落的笔,“微”字却娟秀挺拔,藏着她针脚般的韧劲。
“周大人说,这铺子选得好,前临大街,后通运河,进货出货都方便。”沈砚站在她身侧,左手搭在腰间的玉带——那是皇上特赐的,却被他换了素面的玉扣,说“配染坊的料子更合适”。他的右手虽仍不灵活,却已能稳稳握住一卷账册,指腹在“苏州”二字上反复摩挲,像是要把这地名刻进心里。
今日是染坊开张的日子,落霞镇的老主顾来了不少。卖菜的王婶拎着篮新摘的荠菜,进门就喊:“苏丫头,你这染坊比落霞镇的气派多了!”李木匠的儿子李栓柱也来了,身后跟着两个学徒,扛着副新做的染架:“爹说这架子得用楠木,防潮。”
苏微笑着招呼众人,眼角瞥见沈明正踮脚帮着招呼客人,小脸上满是认真。这孩子十一岁了,已在府学读了一年,先生说他“文章有骨,字如其人”,只是每次放学,仍要先绕到染坊,帮着数一数新到的染料才肯回家。
傍晚送走最后一波客人,苏微清点账目,指尖划过“净赚五两六钱”的字样,忽然笑出声。沈砚凑过来看,左手搭在她的手背上,掌心的温度透过薄衫传过来:“比在落霞镇第一个月多赚了三倍。”
“那是沾了你的光。”苏微抽出账本,给他倒了杯新沏的雨前龙井,“周大人特意把织造府的单子分了三成给咱们。”
他却摇头,目光落在柜台后挂着的那匹雨过天青色绸缎上——那是他们来苏州后染的第一匹布,如今被装裱起来,成了染坊的“镇坊之宝”。“是你的方子好。”他顿了顿,声音低了些,“就像当年在落霞镇,你总能把最普通的麻布,染出旁人没有的颜色。”
苏微的心轻轻一颤,想起元启三年那个秋天,他站在落霞镇的槐树下,绯色官袍扫过落叶,说“八月十五来接你”。那时的承诺,兜兜转转,终究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不是他接她回沈府,而是他们一起,在这江南水乡,建起了属于自己的家。
夜里关了铺门,沈砚忽然从里屋拿出个木盒。打开一看,是支象牙柄的画笔,笔杆上刻着细密的缠枝纹。“周大人托人从京城带来的。”他声音里带着些微的紧张,“说……说这笔轻,或许我能用。”
苏微拿起画笔,放在他右手掌心。他的手指颤了颤,却真的握住了,虽仍不稳,却比从前好了太多。“试试?”她铺开染坊的样布册子,翻到空白页。
沈砚蘸了点靛蓝颜料,手腕微抖,却在纸上画出片兰草叶。叶尖有些歪斜,却带着股倔强的生气。苏微笑着接过笔,在旁边补了朵兰花:“这样就齐了。”
他看着那花与叶交缠的模样,忽然道:“明年春天,去京城看看吧。”
苏微抬眸看他,眼里闪过一丝讶异。
“母亲的信里说,明儿的启蒙先生想让他去京城国子监深造。”他指尖抚过画中的兰草,“也该回去给父亲上柱香了。”
窗外的月光落在他脸上,把那道浅疤映得柔和了些。苏微知道,他不是不怕京城的阴影,只是想告诉那些曾经伤害过他的人——他沈砚,不仅活下来了,还活得很好,身边有她,有明儿,有这蒸蒸日上的染坊。
“好。”她点头,“等染坊的春单交完,咱们就去。”
元启六年的夏夜,苏州的雨带着栀子花的香。苏微坐在灯下,给沈砚缝补染坊的账本。他趴在旁边,用那支新画笔,在账本的扉页画着染坊的样子:青瓦白墙,晾晒的绸缎像彩色的云,门口站着两个小人,一个高些,左手牵着另一个,旁边还有个蹦蹦跳跳的小身影。
“这是我,这是你,这是明儿。”他指着画,眼里的光比灯花还亮。
苏微看着那幅稚拙却温暖的画,忽然觉得,所有的苦难都值得了。那些在乱葬岗的寒夜,那些在陋巷的挣扎,那些在京城的惊险,都化作了此刻的安宁。
她拿起针线,在账本的角落绣了个小小的“砚”字,又在旁边绣了个“微”字,两个字依偎着,像极了此刻的他们。
染坊的伙计早已睡熟,只有檐下的风铃偶尔叮当作响,混着远处的桨声,像支温柔的歌谣。苏微靠在沈砚肩头,听着他均匀的呼吸,忽然想起元启元年那个雪夜,他蜷缩在她的破屋床上,高烧不退,嘴里喃喃着“苏微”。
那时的她,怎会想到,多年后,他们会在江南的染坊里,共守一盏灯,共画一幅画,共赴一场迟来的归途。
前路或许还有风雨,京城或许还有阴霾,但苏微不怕。她的手里,握着染坊的方子,握着针线,握着他的手;她的心里,装着明儿的笑,装着染坊的烟火,装着对未来的笃定。
就像这“砚微染坊”的名字,砚为骨,微为魂,缺一不可,共生共荣。
夜色渐深,苏微吹熄油灯,与沈砚相携着回房。染坊的样布册子摊在桌上,那页画着兰草的纸,在月光下泛着柔和的光,像在诉说着一个关于救赎、成长与相守的故事。
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