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海军2(1 / 2)

1955年6月的大连,初夏的阳光已经带着灼人的热度。陈樾站在临时指挥部的窗前,望着远处正在开挖的巨型船坞工地。海风裹挟着咸湿的气息从窗口灌进来,吹散了他桌上堆积如山的图纸。

"陈工,上海江南厂发来的电报。"通讯员小王急匆匆跑进来,额头上的汗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陈樾接过电报扫了一眼,眉头立刻拧成了疙瘩:"最大起重能力才200吨?这连泰山号的一个炮塔都吊不起来。"

他转身走向墙上的巨幅设计图,手指重重地点在图纸中央:"我们需要至少1000吨级的龙门吊,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窗外传来推土机的轰鸣声,陈樾的目光穿过飞扬的尘土,落在远处空荡荡的岸边。那里本该矗立着能够吊装万吨巨舰的钢铁巨人,可现在却只有几台小型起重机孤零零地立着。

"召集所有机械专家,明天上午开会。"陈樾突然转身,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我们要设计自己的龙门吊。"

第二天清晨,指挥部里挤满了从全国各地赶来的专家。陈樾站在黑板前,用粉笔画出一个简易的龙门吊轮廓:"我们需要起重量1200吨,跨度60米,高度80米..."

"开什么玩笑!"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专家拍案而起,"国内连300吨的起重机都造不出来!"

会议室里顿时炸开了锅。陈樾不慌不忙地从公文包里取出一叠泛黄的照片:"这是鹰酱诺福克海军基地的1500吨级龙门吊。"

照片在专家们手中传阅,引起一阵阵惊叹。陈樾趁机调出科技系统中储存的详细图纸,在脑海中快速分析着可行性。

"我们可以分三步走。"陈樾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关键参数,"先解决主梁结构,再攻克起升系统,最后完善控制系统。"

会议从清晨一直持续到深夜。当最后一位专家离开后,陈樾独自留在会议室,就着昏黄的灯光开始绘制草图。窗外,海浪拍岸的声音仿佛在为他的笔尖伴奏。

六月底,设计工作全面铺开。陈樾将团队分成五个小组:钢结构组、起升系统组、传动组、电气组和安全组。每个小组都配备了最优秀的工程师,但进展依然困难重重。

"陈工,这个节点强度不够啊!"钢结构组组长老李愁眉苦脸地指着图纸,"按这个设计,主梁中部会下垂。"

陈樾盯着图纸看了半晌,突然眼前一亮:"用蜂窝复合结构怎么样?"他在草图上快速画出一系列六边形网格,"这样既能减轻重量,又能增加刚度。"

老李盯着草图看了半天,猛地一拍大腿:"妙啊!我怎么没想到!"

七月的天气越来越热,设计室里像个蒸笼。陈樾的衬衫后背已经湿透,但他浑然不觉,全神贯注地计算着承重参数。汗水滴在图纸上,晕开一片墨迹。

"陈工,鞍钢回信了!"小王兴冲冲地跑进来,"他们说可以试制我们需要的特种钢材!"

陈樾长舒一口气,这解决了一个关键难题。他擦了擦额头的汗水,继续埋头工作。不知不觉间,窗外已是繁星满天。

八月初,设计工作进入最后冲刺阶段。陈樾几乎住在了设计室,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一天深夜,他正在检查电气图纸时,突然眼前一黑,差点晕倒在地。

"陈工!您必须休息了!"值班的小王赶紧扶住他。

陈樾摆摆手,喝了口浓茶提神:"就差最后一点了..."

八月十五日,当最后一张图纸完成时,整个团队都累得东倒西歪。陈樾强打精神,将厚达五百页的设计图整理好,亲自送往北京汇报。

军委会议室里,首长们仔细审阅着图纸,不时发出赞叹。

"这个模块化设计太巧妙了!"

"全国37个工厂协同生产,真是大手笔!"

"安全系数居然达到5倍,考虑得太周全了..."

陈樾沙哑着嗓子解释关键技术点:"我们采用了三重保险系统,即使两套系统失效,依然能保证安全..."

汇报一结束,陈樾就马不停蹄地赶回大连。接下来两周,他跑遍全国各地的配套工厂,亲自进行技术交底。

在沈阳重型机械厂的车间里,陈樾指着齿轮图纸强调:"这个精度必须达到0.01毫米。"

老师傅皱着眉头:"陈工,咱们的设备恐怕..."

"设备可以改造。"陈樾二话不说,挽起袖子就带着工人们调试机床。三天三夜不眠不休,终于加工出了合格的样品。

在武汉电机厂,陈樾亲自测试每一台电动机:"起升系统容不得半点马虎。"

在大连造船厂的工地上,他顶着烈日监督地基施工:"混凝土必须分层浇筑,每层都要充分振捣。"

八月底,第一批部件开始陆续运抵大连。陈樾亲自验收每一批货物,不合格的坚决退回。

"陈工,这个齿轮只是差了一点点..."供货商还想求情。

"差一丝都不行!"陈樾罕见地发了火,"这是要吊上千吨重物的设备!"

九月一日,组装工作正式开始。巨大的工地上,上千名工人忙碌着。陈樾穿着沾满油污

最新小说: 仙门赘婿:道侣女帝逼我纳妾 婚礼上被绿,她转身嫁最帅的英雄 占星家忽悠着你 重生七零:我脑海里有座武器库! 通感绝嗣京少,小孕雀带崽瞒不住了! 我根正苗红,你们也敢欺负? 五色年华 小医生踏星途 末世种田求生:捡个崽崽开农场 郎君他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