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创造了历史。"他沙哑着嗓子对大家说,"这是亚洲第一台12万千瓦机组。"
三月十日,陈樾又带领团队完成了总装机容量240万千瓦的大型火电站设计。这个被命名为"光明工程"的电站规划了20台"火炬1号"机组,建成后将成为世界前十的火电站。
图纸送往北京审批的当天,陈樾就马不停蹄地赶往哈尔滨锅炉厂,亲自监督第一台实验锅炉的制造。在车间里,他指着特种钢材说:"这里的焊缝必须100%探伤,不能有任何瑕疵。"
老师傅皱着眉头:"陈工,咱们的设备恐怕..."
"设备可以改造。"陈樾二话不说,挽起袖子就带着工人们调试焊接设备。三天三夜不眠不休,终于完成了符合要求的锅炉部件。
四月,全国各地三十多家工厂同时开足马力,生产"火炬1号"的各类部件。陈樾像个陀螺一样在全国各地奔波,今天在沈阳检查汽轮机叶片加工,明天又赶到上海督导发电机定子生产。
四月底,大连湾畔的电站工地上一片繁忙。陈樾戴着安全帽,在十几米高的钢架上爬上爬下,亲自指导安装工作。
"左边再高5毫米!"
"这个法兰要对准了再拧紧!"
"压力测试再加10%!"
五月一日凌晨,整个团队都聚集在主控室里,紧张地盯着仪表盘。陈樾深吸一口气,下达了启动命令。
随着一阵低沉的轰鸣声,机组开始缓缓运转。压力、温度、转速...所有参数都在正常范围内。当发电机成功并网的瞬间,控制室里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老专家们激动地抱在一起,有人甚至流下了眼泪。
陈樾看着仪表盘上稳定的数字,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台机组的热效率达到了惊人的38%,比毛熊同类产品高出10个百分点。
五月十五日,当最后一台机组并网发电时,大连全市的工厂都恢复了24小时生产。造船厂里,停工的机床重新轰鸣起来;钢厂的高炉喷吐出欢快的火焰;街道上的路灯也比往常亮了许多。
庆功宴上,陈樾只是简单吃了两口就悄悄离席了。他来到电站顶楼的平台上,望着远处灯火通明的城市。夜风吹拂着他疲惫的面庞,但心里却充满了成就感。
"陈工,怎么不去庆祝?"厂长不知何时站在了他身后。
"我在想下一步的计划。"陈樾指着远处黑暗的海面,"那边还需要三座这样的电站,才能满足未来十年的发展需求。"
厂长递给他一支烟:"你知道吗?工人们都管这叫''光明工程'',说你们给全国带来了光明。"
陈樾笑了笑,没有接话。夜空中,繁星点点,而地面上,新电站的灯光如同另一片星河,照亮了这个正在崛起的国家。
回到宿舍,陈樾打开笔记本,开始规划下一座电站的建设。窗外,发电机组的轰鸣声如同这个时代最动人的乐章,奏响着夏国工业化的进行曲。在笔记本的扉页,他写下了一行字:"光明,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