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旱灾和粮食禁运(2 / 3)

当天下午,陈樾就坐上了去北京的火车。硬卧车厢里,他辗转反侧,脑海中不断闪现前世看过的资料——1960年,大饥荒...现在历史会重演吗?

外贸部的紧急会议上,气氛凝重得像结了冰。各司局负责人轮流汇报情况:

"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小麦价格一周内上涨200%..."

"枫叶国突然宣布''粮食安全审查''制度..."

"袋鼠国以''运输能力不足''为由暂停对华出口..."

"东南亚各国在鹰酱压力下也开始限制..."

部长一拳砸在桌子上:"这是有预谋的围堵!"

陈樾默默翻看着最新统计:国内储备粮还能支撑八个月,但如果旱情持续...

"陈工,你有什么建议?"部长突然问道。

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陈樾。他深吸一口气:"三条路。第一,进一步压缩国内消费;第二,寻找新的进口渠道;第三..."他停顿了一下,"增产。"

"增产?"农业局的同志苦笑,"现在旱情这么严重..."

"不是传统农业。"陈樾从公文包里拿出一叠文件,"这是我设想的''工业化食品生产''方案。"

文件在众人手中传阅,引起一阵惊叹。方案中提出利用工厂化方式生产代食品、合成蛋白等应急食品,虽然口感差,但能保证基本营养。

"这个...能行吗?"有人怀疑地问。

"总比饿肚子强。"陈樾坚定地说,"我已经在奉天建了一条试验生产线。"

会议决定双管齐下:一方面继续寻找国际市场上的粮食缺口,一方面加快应急食品生产。散会时,部长把陈樾单独留下。

"樾啊,"部长的声音有些沙哑,"实话告诉我,情况有多严重?"

陈樾望着窗外阴沉的天空:"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三个月后,部分地区就会出现粮荒。"

部长的脸色变得煞白:"我这就去向总理汇报。"

四月,国际粮食市场形势进一步恶化。陈樾每天都要处理几十封来自各国的电报,寻找可能的货源。但每条线索最终都石沉大海——鹰酱人的影响力太大了。

"阿根廷的商人本来答应卖给我们五十万吨玉米,"小张沮丧地汇报,"但今天突然来电说''不可抗力''..."

"巴西那边呢?"陈樾头也不抬地问。

"价格翻了三倍,还要现汇结算..."

陈樾揉了揉太阳穴。桌上的电话突然响起,是部长打来的:"马上来我办公室,有重要客人。"

当陈樾匆匆赶到时,发现会议室里坐着几个苏联人,正用俄语激烈地讨论着什么。翻译低声告诉他:"这是苏联粮食进出口公司的代表团,非官方的。"

会谈持续到深夜。苏联人表示,他们可以"通过第三方"向中国出售粮食,但数量有限,而且要价是市场价的两倍。

"这是趁火打劫!"回程的车上,部长气得直拍座椅。

陈樾却若有所思:"部长,我觉得可以答应他们。"

"什么?这么高的价格?"

"价格可以谈,"陈樾分析道,"重要的是建立这条渠道。今天五十万吨,明天就可能是一百万吨..."

经过一周的艰苦谈判,最终达成了协议:苏联通过香港的一家英国公司中转,向中国出售三百万吨粮食,价格是市场价的1.5倍,分期付款。

"这是我们能争取到的最好条件了。"签完字,陈樾累得直接瘫坐在椅子上。

五月的北京,柳絮纷飞。陈樾站在火车站台上,望着刚刚到港的第一列苏联粮车。车厢上还贴着"加拿大优质小麦"的标签,明显是转口贸易。

"真讽刺,"小张撇撇嘴,"明明是从苏联运来的,非要假装是加拿大货。"

陈樾笑了笑:"大家心照不宣罢了。"他爬上粮车,抓了一把麦粒在手里搓了搓,"质量不错,没掺假。"

就在这时,一个工作人员匆匆跑来:"陈工,急电!"

电报是从上海发来的,说鹰酱领事馆正在调查这批"枫叶国小麦"的真实来源,可能要施压英国公司中断交易。

"果然来了..."陈樾把电报揉成一团,"通知各地粮库,加快卸货速度,能抢多少是多少。"

接下来的日子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每批粮食到港,都要与鹰酱人的围堵斗智斗勇:

在天津港,他们连夜卸货,赶在鹰酱领事馆人员到来前把粮食运走;

在青岛港,他们故意放出假消息,把调查人员引到空仓库;

在大连港,他们甚至动用了军用运输舰,直接从公海接货...

到五月底,三百万吨粮食中只顺利接收了一半,其余都被迫中断。但这一百五十万吨,足够再支撑三个月。

总结会上,部长红着眼睛说:"同志们,这是场持久战。从今天开始,每人每月再减二斤口粮!"

陈樾默默计算着:国内储备加上新进口的,能撑到十月份。如果秋收...

"陈工,"散会时,部长叫住他,"你那个应急食品试验得怎么样了?"

最新小说: 团宠小幼崽飒爆全皇朝 枕边规则 [综英美]失忆后去布鲁德海文卖烤串 风流债(女尊) 爱上隔壁俏寡妇 天梯第一她不是精分 失忆后被世仇强娶豪夺了 是嫂嫂又怎样 炼化星空1:称霸太阳系 菟丝花她三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