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长仔细核对着泊位坐标,突然发现磁罗经的指针稳稳指向正北——就像1894年9月17日下午,那些没能返航的将士们至死都惦念着的方向。在罗盘下方,他悄悄贴了张从历史书上剪下的致远舰素描。
老王在厨房清点剩余的食材,发现那袋和田大枣还剩大半。"留着下次远航用。"他自言自语道,把布袋口系紧时打了个漂亮的水手结。这个改良版的"渔人结"他打了四十年,从木帆船打到钢铁航母,从黄海的渔场打到太平洋的深蓝。
飞行甲板上,地勤人员正在检查阻拦索的磨损情况。朝阳照在镀锌钢缆上,映出十二道深浅不一的凹痕——这是本次远航最珍贵的勋章,每道痕迹都记录着一次与死亡擦肩而过的降落。有个上海籍的机械师偷偷收藏了截替换下来的旧缆绳,准备回家送给参加过淞沪会战的父亲当礼物。老人当年是机枪手,最懂维系生命的绳索有多珍贵。
舰桥上,航海日志的最后一页这样写道:"本次巡航累计航程1527海里,舰载机起降46架次,反应堆运行参数正常。特别备注:3月3日0410时,在钓鱼岛以东海域迎来日出,全体舰员面向东方宣誓守卫海疆。"钢笔在"宣誓"二字上微微停顿,洇开一小片深蓝色的墨迹,像极了那片他们刚刚征服的深蓝海域。
在军港的晨光中,辽宁号庞大的身躯投下巍峨的影子,核动力装置低沉的运转声如同巨人的心跳。这影子慢慢移动,最终覆盖了码头上一块不起眼的黑色花岗岩石碑——那是甲午海战纪念馆设立的纪念物,碑面上只刻着四个魏碑体大字:"勿忘海权"。海水拍打岸壁的声音,像极了百年前那些未竟的誓言,如今正被新一代水兵们用钢铁与浪花一一兑现。在舰岛最高处,瞭望哨的望远镜里,正倒映着第一缕照在航母甲板上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