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 章(1 / 3)

正阳门大街又叫前门大街,就在明代北京城的中轴线上,工商林立,彩帜高张,是明代最繁华的商业街——换句话来说,姚启元这是主动提出要陪嫡亲的妹子逛SKP,逛国贸,逛太古里。放现代也没几个男的有这种陪女生逛街的觉悟啊,果然渣男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

姚家所在的澄清坊离正阳门大街大约三四里路的样子,两人坐着马车过了两个栅栏就到了。

姚启元在科举上没什么建树,但毫无疑问是个爱读书的文艺青年。既然爱读书,对外面大大小小的书坊就很有自己的见解。

晏宜放下车帘子,转过脸虚心求教:“不知这京城里哪家书坊贩卖的书最齐全?”

晏宜上辈子做出版行业的时候也喜欢在周末逛逛大型书店,或是看看友商们最近又出了什么书,或是从书店摆放图书的位置离看出近来流行书的门道。

姚启元斜睨了她一眼,吊儿郎当地笑道:“家里的书车载斗量,你就是有八辈子也看不完,外面这些书坊左不过印些举业用书,哪里比得过家里?”

这哪里一样!

一个是生产端,一个是销售端。正是有着“万卷楼”这么一座宝库,晏宜才更想研究明白明代的书坊到底是怎么刻印书籍,刻印什么书籍,又有什么卖书买书的讲究?

“和你说也说不明白,你只管告诉我就是了!”晏宜怒道。

姚启元不由摇了摇头,对晏宜的坏脾气表示很遗憾。

“这就要看你想买什么书了,若想买举业用书,直走汪谅书坊;想买话本小说,就去永顺堂或岳家书坊——他家新出的《西厢记》……算了,不当你看;若想买诗文,就去国子监门前赵家书铺;总不至于想看《缙绅录》吧?那得去铁匠胡同叶铺。”[注1]

兄妹两人下了马车边走边说,最后决定去汪谅书坊看看。倒不是晏宜想考科举了,只是姚启元说他家书坊算是北京城书目最齐全的了,而且还有不少金陵的书坊刊刻的书在他家寄卖。

“进了门庄重些!要是让人发现你是女子,老太太又该打你一顿了。”姚启元耳提面命。

“知道了,知道了。”晏宜大感晦气,忍不住嘀咕道,“知道的是在逛书坊,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要逛青楼呢。”

姚启元是书坊的常客,两人一进门,立刻就有小厮上前热情地接待道:“姚公子,您怎么亲自来了?要什么书,差人来小店说一声,我们送去您府上就是了。”

姚启元对下人的殷勤早就习以为常,只是打趣地看了妹妹一眼,嘴角微弯:“我也这样说,只是有人不信。”

晏宜却不以为然。

在她看来,逛书店和试衣服一样,不在于最后买了什么,而在于这个挑选的过程。

她就喜欢在一千本一万本书里挑出自己喜欢的那么一两本的感觉。

“咳咳,”晏宜用力地咳嗽了一声,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粗一些,“你们最近都新上了什么书?且带我们瞧瞧。”

结果这小二很顺当地接口道:“我们这几日新来了一批《清平山堂话本》,不少小姐打发婢女来买。都是解闷的故事,绝无俗艳不端之词,正合您看。”

晏宜接过来一看,第一页——大词人柳永留宿花街柳巷,和三个妓女老相好卿卿我我,依依惜别。

“嗯,太板正的不要。”晏宜合上扉页。姚启元瞪了她一眼。

小厮带着她往放话本、小说、戏曲的书架走。

“再有就是《三国演义》《西游记》《今古奇观》这些旧的了。不瞒这位小公子,我家主人近来也在想方设法地寻人写新故事呢。”

晏宜不由眼前一亮。

她大学的时候还在绿江文学城上写过几本扑街文呢!就是不知道明代读者和现代读者口味差距会不会很大?

她看词话本的《金瓶梅》,写着写着就插首诗词什么的,有点为难她这个古典文学功底不过关的现代人了。

“你家主人都找谁写?”晏宜连忙打听,“嗯……笔资如何?”

姚启元重重地咳嗽了一声:“咳!自然是寻识文断字又科场失意的人写了,正经官宦子弟谁人会写这些东西?”

晏宜差点忘了,这位未来的戏曲大家在自己晚年的笔记中写过,他年轻时很看不上话本小说和戏剧词曲这些通俗文学,认为这些都是写给大字不识几个的平民百姓看的。

小厮哪里敢接口,又引着两人走到专程陈列诗文选集的书架前,赔笑道:“这是我们书坊新近刊刻的《杜工部诗集》,小公子您看——”

晏宜连忙摆手:“家里早有了。”

不等小厮给她介绍别的诗文集,她先在书坊里自己瞎逛了起来。

没想到最让她感兴趣的竟然还真是琳琅满目的科举用书。

就像现代的许多书店最后只剩下教辅资料和网文小说,明代书肆主要利润来源也是这二者。

晏宜随手拿起本《举业精粹》翻了翻,里面是一些写策论时能用上的典故,有点像现代的作文素材。

再看边上放着的另一本《策府群玉》,也是差不多的内容。

小二道:“这几本都是前次的进士未及第时自用的书,我家主人

最新小说: 吾妹难谋 阴暗渣女O但万人迷 小漂亮总被强制宠爱[快穿] 大明第一书商 在中世纪当女伯爵 站台 回航天气晴 被混血帅哥包围了 朝夕妄想 非婚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