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命途多舛,未及衣锦还乡,忽逢父母双亡。他悲痛欲绝,守孝三载,后携其小妹奔走江湖,结识四方豪杰,终至西北永兴军地界,弃文从武,拜在当地名师姬怀衢门下,学得一身好武艺。此人平日刻苦琢磨枪棒,下山常听书坊间《薛丁山征西》《秦叔宝辅唐》等话本。自称‘小辽王’,行侠仗义,每每见义相助而不留名姓。更有一柄虎头锏悬在腰间,舞动时神出鬼没,永兴军一带男女老幼尽知他名,皆道是秦叔宝转世,故称他作‘小叔宝’。俺有意这几日收拾行囊,下山欲去永兴军寻他,若能将其说服到山寨,对我等来讲岂不是如虎添翼?”
且说这姬怀衢的来历,端的非凡。此人祖贯永兴军路人氏,本是东平王嫡派子孙,原是将门之后,天生一副英雄骨架。早年拜在天下第一名师铁臂膊周侗门下学艺,与那豹子头林冲、玉麒麟卢俊义、行者武松俱是一师所传的同门兄弟。这姬怀衢天资聪颖过人,又肯下苦功,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更善使一条丈八蛇矛枪,有万夫不当之勇。昔年在师门之中,周侗常夸他“深得枪法三昧,将来必成大器”。后学艺已成,因念故土,仍回永兴军路老家,开设青玄门传授武艺。真个是:虎踞西北传绝艺,枪扫三秦震八方。
党景言收剑入鞘,抚掌笑道:“哥哥,俺亦知这小辽王谢云策端的非凡!此人论文是状元之才,论武有万夫之勇,真乃世间难得的文武全才,一条响当当的好汉!”殷浩闻言大喜,朗声道:“既然军师有此深谋,某岂能辜负这番美意?依某之见,再过两三日,某亲自在寨中挑选两位得力的头领,与军师同往永兴军。一路上彼此照应,也好见机行事,不知军师意下如何?”
丹婷闻言大喜,当下便向殷浩称谢。正待收拾行装,忽听得守关喽啰急急奔来,单膝跪地禀报:“启禀大寨主、党寨主、陆军师!山下突现一彪人马,约莫四五骑,为头一个白面郎君,指名道要见陆军师。柏头领与张头领不敢擅专,特差小的上山禀报!”殷浩闻言,眉头微皱,问道:“可知来人姓甚名谁?作何打扮?”陆丹婷听得这般说,蛾眉微蹙,沉吟片刻道:“那来人可曾通报姓名?带得多少兵马?”守关喽啰叉手回道:“回军师的话,统共只得四五骑。为头的自称姓谢,生得十分英武,身披半裹战袍,左手提一条点钢枪,腰间悬着虎头金锏,口口声声说是军师的表侄,特来相投。”
且说殷浩闻言大喜,抚掌笑道:“真乃天助我也!军师正欲往永兴军寻访贤侄,不想竟自来投。此诚天意使然,合当我山寨兴旺!”陆丹婷亦展颜笑道:“小侄能得兄长这般看重,实是他的造化。俺这便引他来见。”随即吩咐守关喽啰:“速开辕门,请谢少将军一行上忠义堂相见。切记不可怠慢了贵客!”那喽啰得令,唱个喏,飞也似地奔下山传令去了。正是:方欲寻访豪杰处,却见英雄自投门。
且说不多时,柏宇晨、张洪凯引着三五喽啰,径到忠义堂前。众头领闻报,俱各举目端详。但见当中立着一位少年豪杰,此人生得面如朗月,朱唇皓齿,云眉星目,八尺以上身材,年方二十三岁,雄健非凡。两道云眉斜插鬓角,一双星目璨若寒星。端的是英雄气象,怎生打扮?但见:头戴攒珠范阳笠,身披川蜀百花战袍,半露着天王锁子黄金甲。手中倒提一杆灭天吞虎枪,枪尖寒光射目;腰间斜挎虎头金锏,锏身煞气逼人。立在堂前,恰似玉山巍巍,端的威风凛凛!
有一首单颂这人曰:
朱唇皓齿玉姿丰,云眉星目隐双瞳。
天赐朱痣观世相,胸怀义气秉至公。
昔年文曲登科第,今作江湖侠义人。
谁道书生无胆气?犹胜当年瓦岗臣!
又有诗赞这人道:
八尺男儿好威武,胯下良驹碧璁兽。
持枪提锏行侠义,好汉征战塌山河。
天铄星君临凡间,除暴安良声名传。
永兴军内有名号,人皆唤作小叔宝。
又有小诗赞曰:
谢氏唤云策,奋发立奇功。
文采飞扬时,武艺更峥嵘。
小叔宝美誉,四海皆传闻。
心怀家国情,肝胆写忠诚。
左边立着一条大汉,年方二十四岁,生得八尺六七身材,面如冠玉,眼似寒星,膀阔腰圆,肩宽背厚,手中那杆虎头錾金枪映着日光,寒芒点点,端的是威风凛凛,好似天将下凡尘。右边站着个年轻后生,约莫二十二年纪,身长八尺三四,面皮白净,眉如漆刷,眼若铜铃,唇若涂朱,手中一杆亮银点钢枪,枪尖雪亮,杀气森森,恰似玉面阎罗临世。背后紧随一位女将,六尺有余身材,杏脸桃腮,眉似远山,眼含秋水,手中一条烂银软藤枪,盘绕如蛇,虽是娇柔体态,却也透着几分刚烈之气,端的是巾帼不让须眉。
四人于忠义堂上立定,当中那少年抱拳向陆丹婷唱个大喏,声如清钟:“小侄谢云策,特来拜见姑姑。”身后三条好汉齐刷刷纳头便拜。丹婷急展双臂相扶,又引与众头领相见。正叙礼间,忽见第六把交椅上跃起一条大汉,声若洪钟:“季奋贤弟,别来无恙乎?”谢云策凝眸细观,不觉失声惊呼:“承业兄长!怎地在此相逢?”当下四手紧握,四目相看,景言便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