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页面都被潮气沤得粘在了一起。他的手上很快就沾满了黑灰,心情也从最初的期待变成了麻木的机械劳动。
就在他快要放弃,准备把箱子原样推回去的时候,指尖忽然触碰到箱底一个硬硬的、方方正正的东西。感觉不像书,倒像是个…盒子?
他精神一振,把最后几本《大众电影》扒拉开,果然,箱底躺着一个扁平的、用暗紫色硬纸板糊成的旧盒子,盒子上没有任何标签,边角都磨破了。
心脏没来由地多跳了两下。他小心翼翼地把盒子捧出来,吹掉上面的浮灰。盒子很轻,摇晃一下,里面似乎有东西。
打开盒盖,里面果然不是书,而是一沓用细麻绳捆扎着的、大小不一的散页。纸张极其粗糙发黄,甚至有些是烟盒纸、包装纸的背面,上面用毛笔、钢笔、甚至铅笔写着密密麻麻的字,画着各种奇奇怪怪的图案。
这是啥?废纸堆吗?
陈墨白解开麻绳,拿起最上面一张烟盒纸。上面用铅笔勾勒着一个极其抽象的人体图案,旁边标注着一些穴位似的点,还有箭头和看不懂的注释:“气走璇玑,过鸠尾,沉丹田…”“灵觉发于指尖,非力也,乃意也…”“遇煞气则滞,当以温玉导之…”
这…这怎么看着那么像《鉴古心经》里练气的法门?但更粗浅,更像…笔记草稿?
他又拿起一张包装纸,背面画着各种玉器的形状,旁边标注着:“和田仔料,气感温润如肥脂…”“俄料干涩,虽白无神…”“岫岩玉气杂,多有黑点阻滞…”这又像是《斫玉录》的补充?
他的呼吸渐渐急促起来,快速翻阅着这些散页。里面的内容极其庞杂零碎:&bp;有记录各种不同材质古董(铜、瓷、玉、木、书画)所带“气感”差异的;&bp;有描述如何通过调整呼吸和意念来增强或减弱感知强度的;&bp;有记载遇到各种“异常气感”(如血煞气、墓葬阴气、诅咒怨念等)时该如何应对化解的;&bp;甚至还有几页像是在研究不同古物之间的“气”能否相互影响、共鸣…
这根本就是一个前人的修炼笔记!而且看起来,笔记的主人也在摸索阶段,记录的都是最原始的感受和猜想,很多地方还打着问号,写着“待验证”、“此法凶险,慎用!”。
陈墨白看得如痴如醉,许多他自己在练习《鉴古心经》时遇到的困惑和模糊感受,在这本笔记里都找到了质朴而直接的描述和印证!这就像是得到了一位先行者的实验记录,虽然粗糙,却极其宝贵!
他翻到最后一页,那是一张相对完整些的毛边纸,上面用稍显潦草但有力的毛笔字写着:
“…余遍览群书,访遍同道,欲究物之灵性本源。然《鉴古》重神意,《斫玉》专材质,《辨伪》述技巧,皆有所偏。吾欲融会贯通,另录一谱,专述‘物灵’之性,之气,之变,之名…姑妄称之《物灵谱》罢!然天地浩瀚,物灵无穷,此谱永无完稿之日,唯待后来者续之…落款处只有一个简单的记号:”?“。”
《物灵谱》!
陈墨白捧着这沓散页,手都在微微颤抖。
原来是这样!《鉴古心经》是总纲心法,《斫玉录》是专精玉器材质与工艺,《辨伪杂录》是破解造假技巧,而这本《物灵谱》,则是前辈高人对“物之灵性”本身的基础研究和感悟笔记!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一套体系!
这位署名“?”的前辈,绝对是一位奇人!他或许没有将能力系统化到《鉴古心经》的高度,但他这种从实践出发、记录最原始感知的方式,恰恰给了陈墨白另一种视角的启发!
他就像一下子拥有了两位老师:一位是留下《鉴古心经》的理论大宗师,另一位是写下《物灵谱》的实践探索者。
“发了…这次真发了…”陈墨白一屁股坐在地上,也顾不上脏了,抱着那沓“废纸”傻乐。
这简直就是为他量身定做的补充教材!里面记载的那些应对各种“异常气感”的方法,正好解决了他现在动不动就头疼头晕、偶尔还被负面情绪影响的困扰!
比如里面提到,触摸青铜器前,可先手握一枚温润的平安扣,以中和可能的煞气;感知书画时,若遇阴郁之气,可默诵浩然诗文以定心神…虽然听起来有点玄学,但结合《鉴古心经》的法门,似乎真的有点道理!
他正乐着呢,眼角余光瞥见那破纸盒底层似乎还有东西。伸手一摸,摸出一个小布包。打开一看,里面是几块颜色、质地各不相同的碎玉片,每块玉片上都用极细的针刻着一个字,连起来是:“学”、“以致”、“用”。
陈墨白先是一愣,随即恍然大悟,这是前辈留下的“练习题”啊!让他用《物灵谱》里记载的方法,去实际感受不同玉料的气息差异!
这位前辈,也太贴心了吧!
他当即拿起那块刻着“学”字的青色玉片,按照《物灵谱》里描述的“静心凝神,意守指尖,轻触默感”的方法,细细体会。
一股清涼、稚嫩、却充满生机的气息传入指尖,像是初春的山泉。这应该是一块优质的青玉仔料。
他又拿起那块“用”字的白色玉片。气息温润醇厚,如羊脂般细腻,但深处似乎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