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十分郑重地摇头,他神情一片肃然,字正辞严地说道:“这些天,我读着那些后世修著的“史籍”,朕只有一种感受!”
“甚感受?”李治闷声儿问道。
“污蔑,而且株连甚广!”嬴政继续道:“你还记得上回朱元璋说的,明朝之后华夏被蛮夷侵占了两百余年。这群鼠辈不止毁了明朝的官方史册,还包括整个华夏编修的史书典籍!你我如今看到的这些史书,十有**是被他们篡改过的~!他们想抹去华夏子民们的民族记忆,这样才好实行对他们各方面的压迫和奴役统治!”
李治闻言,沉思片刻后双腮抽动了下,一双黑曜石般的凤眸眯起冷声道:“这可比暴君的屠刀还要狠毒百倍!”嬴政叹息了声儿道,“谁说不是呢?不说暴君了,连坐之法自古有之不论何等君主,都必须遵循此法,为的是让更多的人为了家里的亲人三思而后行。可是他等搞起连坐来。哼毁灭的,可就是一个人的身后名誉啊!”
闻言,李治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对于嬴政的理解和信任,他打心底感激,欣慰。亦着实为自己有这样的朋友,感到幸运。只是,唯独想到那个女人,那个被他宠爱了几十年的女人…
武姮,现在只要一想起她,李治的恨意,便犹如涨潮的海水般,连着滚滚巨浪翻涌而来。他仰头,将手里羽觞中的佳酿一饮而尽,恨恨道:“还不都因为她吗?篡夺神器,监守自盗!”
“几十年来,朕对内打击士族门阀和豪强地主。颁行新的士族谍谱,以当朝冠冕而定尊贵,完善,重新确立科举制,为后世制定有章可循的制度。对外,朕为了剪除边患,数次调遣将领北伐屡犯边陲、称霸西域北方草原的强悍突厥,重新开通丝绸之路,征服西域、安定北方边境。东征辽东半岛,灭掉了百济,打压东瀛,灭了高句丽,在那儿设立大唐的郡县、都护府,迁移内地统一教化统御。”
“政兄,自从子通在辽东设立四郡后,六七百年,便再无君主调兵遣将统一征服半岛。唯有朕,用了十多年得以收复。”
“为了开拓西南,朕派兵灭不惜一切代价,遏制了发展迅速的吐蕃北上扩张的威胁。又南征东越,开拓了南海疆域,设定了交趾郡县。南征北战、开疆定边,使得大唐国威远振四海、八方来朝,朕勤政使得百姓安居乐业,官吏恪尽职守、清廉守法。兄长你说,我哪里对不起国家,对不起百姓和祖宗,后世子孙?”
“可恶弱宋政客,辽东鼠辈却因朕身后篡位的女人,昧着良心诽谤朕,将所有脏水屎盆子都扣在朕的头上!”
听着李治一番畅快淋漓的宣泄,说实在的,嬴政心里不无感同身受,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吗?他叹息了声道:“他人看我等一呼百应,风光无限。又有谁能真正体会我们这些当皇帝的难处?后世的其他史册,我也是有所涉猎的,发现凡是你我这类成就大功业的皇帝,后世评论多有争议,甚至多为诽谤非议。往往是那些平庸帝王,倒是落得了好名声。说到底,你我也可谓同病相怜了。我在位时何曾错杀一个功臣?何曾亏待过六国王族?统一文化,制度上我是着急了些,给黎民带来诸多不便,可也不是我愿意的啊。凭甚就说我是暴君?”
“万里长城吗?阿房宫?巡游天下?修陵墓?哼!若非我将长城连起来,挡住了塞北苦寒之地的蛮夷铁骑,华夏各朝各代不论皇帝也好,黎庶也罢,岂有一天安生日子?即使如此,还是免不了十六国五胡乱华。若无长城呢?华夏岂不早就亡国灭种了?”
嬴政的一番话,让李治想起了父亲在渭河边与突厥的劼利可汗定下的便桥之盟,以及自己初继位时阿史那贺鲁率部劫掠边民,烧杀掳掠的历史。他重重地放下手中的酒樽,感同身受道:“政兄所言极是!长城连起来尚且无法让蛮夷消停,若不连起来后果真的难以想象!”
这时,耳畔再度传来嬴政的话语:“为了华夏疆土,子民千秋万代享受尊荣安定,我让王翦率领数十万主力军驻守南疆。使得咸阳主力军空乏,这才让刘邦项羽钻了空子灭了大秦。不过,我不后悔。只要当政的,是我华夏子孙便可保我子孙黎民!汉室四百余年,不是给黎庶更安定更富足的生活吗?我还有何遗憾?”
李治颔首,于他所言深以为然。是啊,只要国家富强,百姓康健安居乐业幸福美满,华夏子孙均可为帝王!嬴政话音一转,语调变得十分凌厉。话语也带着不加掩饰的讽刺:“我在统一天下之后,四处巡游都是沿着华夏最边境的地方视察,哪像某些奴隶主,为了玩乐耀武扬威不惜劳民伤财,还美其名曰六下江南!”
李治鄙视道:“你是在说那个蛮夷弘历吧。那家伙,的确是个厚颜无耻之辈。惨死在他们铁骑屠刀下的华夏百姓千千万,他还好意思三番五次去江南耍威风,夸耀功德。真令人不齿!上次,玉帝请咱们去南天门赴宴时,朱元璋还跟我说起他那祖父玄烨呢。”
言及此处,他冷笑了声儿,话中极尽鄙视道:“他玄烨可以一面在朱元璋墓前磕头,一面在明孝陵杀害大明皇室中那些无法再成气候的子孙。朱元璋跟我说此事时,都气得不怒反笑了!”
“蛮夷当政一个个避暑山庄,一个个别宫离院修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