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嫂子入席坐下,宴罢各自归家,黛玉所做《水榭赏芙蓉》一诗也由各位小姐口中遍传至扬州城内的仕宦望族之家。江南文风昌盛,闺阁女儿之诗句流传在外,并不算什么出格的事,苏州、杭州皆有士族闺秀结社联诗,刊行诗集(注1)。林如海虽然没能带着弟子出门炫耀,但误打误撞,由亲女儿替他在同僚面前显了一把。<1
冯知府新妇进门次日,一家人坐在厅中用早膳,以屏风隔开,分为男女两桌。
但声音是隔不开的,冯元娘笑道:“母亲可还记得林大人的那位女儿?”段夫人让二儿媳在身侧伺候她用了半碗粥,就让她坐下吃饭,以帕子擦拭嘴角,笑道:“林运使先夫人所出的那位女儿?倒是见过两次。”黛玉去年年末归家,跟着嫂子出席过几次宴会。今年却是第一次在宴会上露面。
冯二娘性子直爽,藏不住话,道:“林小姐可厉害了,昨日二嫂子的内侄女提议作诗,林小姐做了一首《水榭赏芙蓉》,为众人之冠。水榭里有二三十人呢,看了她做的诗,都服气。”
新媳妇高氏没忍住,轻言细语地问道:“小灵也认可林小姐的诗吗?”她的侄女她知道,是有傲气的。
冯元娘笑道:“可不是,小灵尤为推崇林小姐。”冯知府嚼着包子皮,心里憋着对两个儿子的不满,怎么也咽不下去。他狠狠瞪了两个儿子一眼,偏碍于妻女和儿媳妇们都在旁边,不好当众训子。
冯大郎和冯二郎忙低头专心吃早膳。
冯知府自己的儿子不成器,不免私底下和同在扬州为官、且地位相当的几个官员都暗暗比较了一番。
在前一二年,和林如海相比,他是稳赢。
儿子不成器是一回事,连个儿子都没有那又是另一回事了。他冯家两个儿子,就算读书上不行,日后回乡买屋置地,耕读传家,也不失为一个好退路。
没想到眨眼间,林如海先是认回了个儿子,又收了个弟子,个个才华横溢,已经足够他心生酸意。
在二儿子婚宴这日,林如海和其弟子没有出现,冯知府还暗自庆幸,大喜的日子,不愿想什么糟心事。
谁知林如海的女儿也比他的女儿优秀!
满桌的早膳突然味同嚼蜡,吃不出什么滋味了。冯知府神色不渝,他食不知味,便拿冯大郎和冯二郎的坐姿说事,“都坐直了,懒懒散散的,成什么样子。”
冯大郎无端被训,咽下嘴里的豆腐皮包子,看冯知府迟迟没吃完一个包子,不知是出于孝心还是出于笑心,朝着屏风那边道:“林大人的女儿作诗夺冠有什么稀奇的,他的儿子早两年于文会上作的诗还被松山书院的山长评为第一,当时爹也说好,爹,你还记得吧?"<1
冯知府扬起手就要用半个包子砸他的头,冯大郎熟练地蹲下躲避,虽然砸不死砸不痛,但谁会想被砸啊,又不是傻子!中秋将至,各地进贡的贡品抵达京城,一箱箱玉石摆件、漆器瓷器、织锦绸缎、珍果糕点、茶酒文玩等好东西被抬入皇宫。太上皇要了一些,作为中秋节礼赏赐给他看重的大臣。洪熙帝倒是不急着拉拢朝臣了,他所烦恼的,是国库空虚一事。国库库银看着多,但各处拨出去,每年都剩不下盈余,洪熙帝有心练兵,却因银钱不足而束手束脚。
兼之又要避开太上皇的耳目,处处都难。
他窝在谢皇后处,道出一句:“钱不够啊,要是能够发一注财就好了。4”谢皇后笑道:“这话要是叫外人听到,要笑话您了。皇上富有四海,怎么还喊起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