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临风的指尖在手机屏幕上悬停了片刻,视频里,陈默的镜头扫过一片龟裂的土地,那是西北无人区边缘的干涸河床,曾经安放着那台老式收音机的地方如今空空如也。
风声呼啸,卷起沙尘,像一曲苍凉的挽歌。
镜头最后定格在一块新换的木牌上,上面用刻刀划出几个歪歪扭扭却力道十足的字:“线通了,谢谢。”
视频下方,是陈默发来的一行附言:“当地的牧民说,前些天有个干瘦的老头在这里搭了个帐篷,谁也不理,就对着一台报废的车载电台鼓捣了三天三夜。走的时候,电台修好了,他把一台小收音机和一盒磁带送给了牧民家那个放羊的小孩。”
一种熟悉的预感,如同电流般窜过江临风的脊背。
他几乎是立刻拨通了金小霜的内线,声音里带着压抑不住的急切:“小霜,陈默会把磁带的编号发过来,你立刻进数据库比对,查所有跟吴守业有关的物证记录,特别是他早年使用的设备型号。”
金小霜的效率一如既往地高,不到十分钟,电话就回了过来,她的声音里透着一丝震惊:“头儿,编号是ZB-18-7704。这个系列……和我们在吴守业旧物里发现的那几盘空白磁带完全一致,是他八十年代在无线电厂工作时,专门用来测试短波信号稳定性的特制磁带。”
江临风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吴守业那张布满沟壑的脸。
他看见的不再是一个执拗的老人,而是一个在广袤大地上奔走的孤独信使。
从东南的清明桥村,到西北的无人区,他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一站一站地重新连接那些被遗忘的角落,试图将他那张脆弱而坚韧的“声音网络”,从一个城市的记忆,扩展成一张覆盖全国的地图。
这不再是十七个声音的故事,吴守业的目标,远比他想象的要宏大。
就在他被这个推断震撼得有些失神时,办公室的门被敲响了。
赵婉华走了进来,脸上带着一种复杂的神情,既有如释重负,也有一丝挥之不去的忧虑。
她将一份厚厚的文件放在江临风桌上,封皮上印着省厅的红色抬头。
“批下来了,”她言简意赅,“你们的‘声音档案’项目,被正式批准为‘历史案件信息补偿机制’的试点项目。经费和编制都解决了。”
江临风心中一喜,这无疑是巨大的肯定。
但没等他开口,赵婉华就用手指点了点文件中的某一条款,语气沉了下来:“但是,有前提条件。批复里明确要求,所有信息采集和传输设备,必须统一使用公安系统内部的标准制式,并且在指定的服务器上进行数据备份。最关键的一条是,严禁私自架设任何形式的发射节点。”
江临风脸上的喜色瞬间凝固。
这句话,无异于宣判了“声音网络”的死刑。
标准制式意味着那些老旧的、非标的收音机将彻底失效;禁止私设发射节点,则意味着吴守业和杨小满辛苦建立起来的中继系统必须被拆除。
合乎规定,网络就会瞬间断裂,那些散落在各地的声音将再次归于沉寂。
可若是违反规定,整个团队,包括刚刚给了他们支持的赵婉华,都将被牵连,背上违规操作的处分。
这是一个无解的死局。
办公室里陷入了长久的沉默,只有中央空调的微风声在盘旋。
许久,赵婉华向前探了探身子,压低了声音,那声音轻得仿佛一碰即碎:“临风,规定是死的,但事情可以变通。项目里有‘历史资料数字化’这一项,我可以帮你把那些录音数据,以‘内部专案教学资料’的名义进行归档和转换。这样,数据本身就合法了。但是……发射……”她停顿了一下,目光变得深邃,“总得有人‘自愿’去做这件事,而且,必须是体制外的人。”
说完,她从文件夹的夹层里抽出一张薄薄的纸,轻轻推到江临风面前。
那是一份匿名的技术方案,详细规划了如何利用民用调频和业余无线电频段,搭建一个低功率、高隐蔽性的信号转播系统。
方案的署名栏是空白的,但那遒劲有力的笔迹,那种在横折撇捺间透出的固执,江临风再熟悉不过——那是吴守业的字。
老人似乎早已预见到了这一天,连应对的棋子都提前备好了。
当晚,一场突如其来的雷暴让整个清明桥村片区陷入了停电。
就在江临风对着那份技术方案一筹莫展时,他的手机在黑暗中骤然亮起,是杨小满打来的,声音因为奔跑而气喘吁吁:“江队!不好了!不,是太好了!你快来!老吴……老吴留下的那个中继房,灯亮了!”
江临风心头一凛,抓起车钥匙就冲了出去。
当他深一脚浅一脚地赶到村子后山那间不起眼的小屋时,发现门虚掩着,一道微弱的光从门缝里透出。
推开门,屋内的景象让他愣住了。
原本杂乱的房间被收拾得井井有条。
吴守业那套老旧的设备旁,多了一套全新的、结构紧凑的微型自动录音系统。
几根电线从窗户伸出去,连接着屋顶一块小小的太阳能板和蓄电池,即便在全村停电的夜晚,这里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