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启十三年立秋,苏州砚微染坊的染缸换了新的陶土,是阿竹从落霞镇带来的红泥,据说“烧出来的缸不渗色,能养住最娇贵的‘月白色’”。少年蹲在院子里,正用粗布擦拭新缸的内壁,掌心磨出了薄茧,却笑得眉眼发亮——这是他来染坊的第三十日,沈砚终于允许他碰染缸了。
苏微站在廊下翻晒艾草,看着阿竹笨拙却认真的模样,忽然想起元启三年自己第一次染布时,也是这样,把靛蓝粉撒得满院都是,被李木匠笑“像只打翻了染料的猫”。她今年三十岁,手腕上多了串沉香木珠子,是沈砚托寒山寺的师父求的,说“闻着安神,染布时不易走神”。
“阿竹,新缸得用米泔水浸三日,不然染出的布会带土腥味。”沈砚的声音从账房传来,左手举着本《天工开物》,右手按着染谱的“月白色”页,指腹在“白芨二两”的批注上反复摩挲。入秋后他的手稳了些,却仍改不了随时批注的习惯,染谱的空白处已快写满,像片密密麻麻的兰草叶。
阿竹连忙应着,跑去厨房要米泔水,跑过沈明身边时差点撞翻染材筐,被少年一把拉住。“毛躁什么。”沈明的声音带着兄长的稳重,手里正将晒干的薄荷分装成小袋——这些是要送杭州分号的,陈小姐说“染‘薄荷绿’时加一把,布面会带着凉香”。
“明儿哥,三爷爷说我要是能染好‘月白色’,就教我调‘醉胭脂’呢!”阿竹的眼睛亮得像染缸里的新调染料,全然没察觉沈明听见“三爷爷”三个字时,嘴角泛起的笑意。这孩子嘴甜,刚来就跟着沈砚之(沈明的长子,刚满周岁)叫“三爷爷”,把沈砚哄得每日都多教他半个时辰。
苏微将艾草收进布袋,忽然看见沈砚站在染缸边,正用左手给阿竹示范如何搅动染料。他的右手搭在缸沿上,旧伤的疤痕在秋日里泛着浅白,却在阿竹出错时,轻轻用手背碰了碰少年的胳膊——那是他对亲近的人才有的动作,当年教沈明染布时也是这样。
“沈砚,秦掌柜来送药了。”苏微扬声喊道,目光落在账房案上的药碗,里面的青蒿水还冒着热气。秦掌柜说沈砚的咳疾虽没犯,却得日日喝着预防,“这药像染布的固色剂,得常着才管用”。
沈砚应声回头,看见秦掌柜背着药箱站在门口,手里还提着个竹篮,里面是刚摘的秋梨:“给沈大人润润喉,这几日染坊的蒸汽重,怕伤了肺。”老掌柜的目光扫过阿竹,眼里闪过一丝讶异,却没多问——他懂这染坊的规矩,不该问的从不多嘴。
阿竹识趣地往后院去,路过竹篮时多看了两眼秋梨,被沈明悄悄塞了个:“吃吧,三爷爷不爱吃甜的。”少年捧着梨,啃得满脸汁水,忽然想起临行前父亲说的“沈大人是面冷心热的人,跟着他,要学他的韧,别学他的犟”。
秦掌柜给沈砚诊脉时,苏微正给阿竹补染坏的帕子。那帕子本是“月白色”,却被少年染出块浅黄,像沾了点桂花渍。她用银针挑出染坏的丝线,动作轻柔得像在呵护什么:“阿竹的手很巧,就是性子急了点,像当年的沈墨。”
话一出口她就后悔了,果然见沈砚的肩膀僵了僵。秦掌柜打圆场:“年轻人嘛,磨磨就好了。就像这染布,哪有一次就成的?多浸几遍,色就匀了。”
送走秦掌柜,沈砚坐在案前,看着那碗青蒿水出神。苏微走过去,用小勺舀了点,递到他嘴边:“喝吧,总比开春咳得撕心裂肺强。”
他就着她的手喝了,眉头皱得像团拧干的靛蓝布:“阿竹这孩子,方才调染料时,竟能看出苏木泡得太浅,是块好料子。”
“你想教他核心的方子?”苏微的指尖划过染谱上的“烟霞色”配比,那是坊里压箱底的本事,除了沈明,还没教过第二个人。
沈砚沉默了片刻,忽然道:“等他染出合格的‘月白色’,就教他‘薄荷绿’。”他的目光落在后院,阿竹正帮着沈明翻晒染材,两个身影在阳光下晃得人眼热,“阿忠当年在信里说,想让孩子学门干净的手艺,别再沾朝堂的浑水。”
苏微的心轻轻一颤。原来他连阿忠的托付都记着。那些藏在过往里的碎片,像染缸里的色沉,看着是埋着的,却总在不经意间浮上来,提醒你哪些该守,哪些该放。
傍晚收工时,阿竹捧着块“月白色”样布来,布面匀净得像落霞镇的初雪,只是边角还有点发僵。“三爷爷,您看……”少年的声音带着忐忑,手心里全是汗。
沈砚接过布,指尖抚过布面,忽然笑了:“比明儿第一次染的强多了。”他用左手在布角画了朵小小的兰草,“这是‘过了’的印记,从明日起,跟着王师傅学‘雨过天青’。”
阿竹的眼睛瞬间红了,捧着布转身就跑,差点撞翻晾布架,被沈明一把拉住。“傻小子,三爷爷这是认你了。”沈明拍着他的肩,眼里的欣慰像秋日的阳光,“当年我得了这印记,激动得整宿没睡。”
苏微看着两个少年的背影,忽然觉得这染坊像棵老槐树,沈砚是主枝,沈明是侧枝,如今又冒出阿竹这根新枝,枝枝蔓蔓的,倒也热闹。她转头看沈砚,他正用那支象牙画笔,在染谱的“月白色”页补注:“落霞红泥缸染制,色更润,宜秋衫。”
“该给阿竹做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