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3月3日的四九城,初春的寒风裹挟着细碎的雪粒,敲打着情报部大楼的老式玻璃窗,发出"噼啪"的轻响。三楼最里间的办公室里,暖气片"咕噜咕噜"地冒着热气,却驱散不了屋内的寒意。窗台上积了一层薄霜,在室内外温差作用下正慢慢融化,水珠顺着斑驳的窗框缓缓滑落。
"处长,东白象那边来人了。"秘书小王轻轻叩响办公室的木门,指关节与漆面碰撞发出三声清脆的"咚咚"声。他的棉布鞋踩在老旧地板上,发出细微的"吱呀"声,鞋底还沾着走廊上未干的拖把水渍。
情报处长赵卫国从文件堆里抬起头,黑框眼镜后的眼睛布满了血丝,眼袋在台灯下投下深深的阴影。他放下钢笔时,笔尖在文件上留下一滴墨迹,慢慢晕染开来,像一朵绽开的蓝黑色小花。"带进来吧。"他揉了揉太阳穴,指腹与皮肤摩擦发出轻微的"沙沙"声,桌上的烟灰缸里堆满了烟蒂,最上面一支还在冒着缕缕青烟。
门轴发出刺耳的"吱呀"声,一个裹着厚棉袄的中年男子快步走进来,带进一股冷风和淡淡的樟脑丸气味。皮靴在地板上留下带着泥水的脚印,每一步都留下清晰的水痕。他摘下雷锋帽,花白的鬓角还挂着汗珠,在暖气房里蒸腾着白气,帽檐压出的红痕在额头上格外明显。
"首长,白象在搞蘑菇蛋!"来人的声音压得很低,却像惊雷般在办公室里炸开。他粗糙的手指从内衣口袋掏出一个油纸包,指甲缝里还留着黑色的油渍,纸张展开时发出"哗啦"的声响,露出几张模糊的照片和一沓手写资料,纸张边缘已经起了毛边。
赵卫国猛地站起身,木椅腿与地板摩擦发出刺耳的"嘎吱"声,椅背撞在身后的文件柜上,震得柜门"哐当"一响。他一把抓过照片,手指因为用力而微微发抖,指节处泛出青白色。照片上模糊显示着一处疑似核设施的建筑物,角落里还能看到几个穿白大褂的身影,其中一人手里拿着的仪器反射着刺眼的白光。
"消息可靠吗?"他的声音有些发紧,喉结上下滚动了一下,下巴上的胡茬在灯光下泛着青色。窗外,一阵狂风呼啸而过,吹得窗框"哐当"作响,窗缝里钻进的风吹得桌上的文件哗啦作响,仿佛在回应这个惊人的消息。
"千真万确,"来人抹了把脸上的汗水,手掌与胡茬摩擦发出"沙沙"声,袖口已经磨出了线头,"是我们潜伏在孟买的同志冒死带出来的。"他说着又从鞋底夹层取出一卷微缩胶卷,塑料外壳上还沾着泥土和汗渍,在灯光下泛着油光。
赵卫国立即按响了桌上的铜铃,"叮铃铃"的声响在走廊里回荡,惊飞了窗外电线上的麻雀。不到一分钟,三个穿着中山装的年轻人快步跑进来,皮鞋在地板上敲出急促的"哒哒"声,最前面的那个因为跑得太急,领口的第一颗扣子都崩开了。
"立即启动''东风''验证程序,"赵卫国的声音像淬了冰,钢笔在命令书上签字时划破了纸张,墨水在裂缝处晕染开来,"动用所有在印情报网,72小时内我要确切答案!"他的钢笔重重戳在桌面上,发出一声闷响,墨水从笔尖渗出,在实木桌面上留下一个蓝黑色的圆点,慢慢扩散开来。
三天后,1972年3月6日的深夜,情报部大楼依然灯火通明。暗房里的红色灯泡将人影投射在墙上,显影液的味道混合着烟草的辛辣气息,刺激得人直想打喷嚏。技术员老张正在冲洗最新收到的卫星照片,镊子夹着相纸在药水中轻轻晃动,发出"哗啦"的水声,他的白大褂袖口已经被药水染成了褐色。
"找到了!"他突然低呼一声,相纸上的图像渐渐清晰——一个圆形建筑群,周围布满警戒塔,烟囱里正冒着白烟。放大镜下,建筑物外围的辐射标志清晰可见,围墙上的铁丝网在阳光下闪着冷光。
隔壁的分析室里,七八个参谋围着一张巨大的南亚地图,铅笔在地图上勾画的"沙沙"声此起彼伏,有人不小心折断了铅芯,发出清脆的"啪"声。有人突然用圆规敲了敲桌面,"叮"的一声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圆规尖在桌面上留下一个小凹痕。
"根据热源分析,这个反应堆至少运行三个月了,"戴着厚镜片的女技术员指着光谱图说,她的指甲在图纸上留下细小的划痕,镜片上反射着图表上的彩色线条,"功率足够武器级浓缩铀的生产。"她的声音有些发抖,眼镜片后的眼睛瞪得很大,能看到瞳孔在轻微颤动。
赵卫国站在窗前,望着外面飘落的雪花,玻璃上凝结的水珠顺着窗框滑落,在窗台上汇成一小滩水。他手中的烟已经燃到尽头,烟灰掉在窗台上,被风吹散,灰烬飘落在他的肩章上。"立即上报中央,"他掐灭烟头时,烟草发出最后的"嗤嗤"声,一缕青烟从指缝间升起,"同时准备''黑市方案''。"他的声音很轻,但每个字都像铅块一样沉重。
1972年3月15日,瑞士苏黎世的一家不起眼咖啡馆里,留声机播放着舒缓的爵士乐,黑胶唱片偶尔发出"噼啪"的杂音,唱针划过唱片纹路的声音隐约可闻。一个穿着考究西装的东方人坐在角落,小勺轻轻搅动着咖啡,瓷器碰撞发出清脆的"叮当"声,杯中的方糖正在慢慢融化。
"